美国房产中介的账本上,有个中国客户格外显眼——2010年以25万美元购入加州房产,2014年却突然在视频里痛骂"美帝国主义"。更魔幻的是,当网友扒出购房记录,这位客户竟辩称"帮朋友代持"。这种荒诞剧情的主角,正是坐拥2000万粉丝的"反美斗士"司马南。一个高喊爱国口号的大V,为何被自己说过的话频频打脸?
舆论场正在上演现实版"无间道"。司马南年初高调发起"抓内贼"运动,矛头直指抗疫专家、诺奖得主等群体。但网友翻出他十年前盛赞"美国空气都是甜的"视频,与如今"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论调形成魔幻对比。更讽刺的是,其口中"卖国贼"的标准——在美资产、反复立场、制造对立——每一条都精准命中他自己。
这场"猎巫游戏"逐渐失控。某智库研究员指出:"当‘爱国'成为流量密码,有些人就像闻到血腥的鲨鱼。"数据显示,司马南相关话题的争议性内容能带来300%的互动增量。普通网友@打工人的留言颇具代表性:"我们车间师傅说,真爱国的人不会天天把爱国挂嘴上,就像真孝顺的人不会整天直播给父母洗脚。"
表面看,这场闹剧随着胡锡进"少搞内斗"的呼吁暂歇。但深水区的暗流更值得警惕:某社交平台算法工程师透露,极端对立内容仍占据司马南账号70%的推送权重。更吊诡的是,其粉丝中"18-24岁"群体占比达58%,恰好与网络民粹主义研究的高危人群重合。
7月曝光的内部邮件掀起惊天反转。某公关公司报价单显示,打造"爱国大V"人设的套餐标价高达80万/年,服务包括"制作中美对比视频""策划线下抗议活动"等。其中特别标注:"建议客户保持适度争议,比如在美国买房后批判美国,能带来持续热度。"
事件看似以司马南"暂时退网"收场,但真正的危机正在发酵。某高校传媒系调查显示,这类极端化内容已造成12%的大学生产生"爱国羞耻症"。更严峻的是,境外媒体正批量搬运相关视频,配文"看!这就是中国的言论自由",使国家形象遭受次生伤害。
这出荒诞剧最精妙之处,莫过于主角完美示范了什么叫"贼喊捉贼"。一个靠煽动对立赚钱的表演艺术家,却把自己包装成"抓内贼"的正义使者;一个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既得利益者,天天教别人"继续革命"。建议下次奥斯卡增设"最佳爱国表演奖",毕竟能把割韭菜包装成爱国主义教育,这演技值得一座小金人。
当"爱国生意"年产值超过好莱坞大片,我们是否正在培养新时代的"红卫兵2.0"?数据显示某平台"极端爱国"类博主广告报价三年涨了800%,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利,还是流量怪兽对理性思考的绞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但小心,可能下一秒你就会被划为"疑似内贼"。
好股配资网,安徽股票配资,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