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貿困局誰之過:企業聯保聯貸重復抵押 銀行嫌貧愛富
“什么是第四次科技革命?那就是互聯網革命,電商革命。”7月8日,當《國際金融報》記者見到小陳時,他迫不及待地對記者普及起了旅游電商的知識,而不是大侃鋼鐵話題。
“做鋼貿商,貸不了款;即使能貸款,也要走很多流程。”小陳說,“但做電商,你業績一旦做得好,概念足,說不定很快就能得到PE(私募股權投資)、VC(風險投資)的青睞。相較而言,以現在的金融環境,你說轉行合算不合算?”
小陳這番話或沒有錯,甚至不是個例。
近階段,《國際金融報》與上海部分鋼貿商、原鋼貿商、業內人士及上海周寧商會接觸后得知,至少在上海及周邊地區,鋼貿商面臨的困難是“不言而喻”:既有整個宏觀大環境——鋼鐵行業近年來始終低迷帶來的行業之困;更有目前屢被媒體和業界提及的“資金之渴”,尤其是4月底,上海銀監局發通知要“商業銀行警惕對鋼貿商的貸款”之后。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上海銀監局發出了上述通知?同時,鋼貿商除了希冀商業銀行放貸,到底該怎樣應對如今的困局?從中,又該吸取怎樣的教訓?
困境來臨寧德鋼貿商公開信
在中國鋼貿圈,尤其是上海鋼貿圈,名氣最響的莫過于福建周寧籍的鋼貿商。媒體報道的公開資料顯示:寧德下轄的周寧縣在上海有6萬-7萬人,大部分從事鋼貿行業,周寧商會中,有1573家會員鋼貿企業。“共占據上海鋼材貿易零售領域90%的市場,現貨領域的90%,批發領域的70%,是上海鋼貿業的重要支柱”。而據上海寧德商會介紹,寧德在滬鋼貿企業約有兩萬家。
“寧德鋼貿企業,保守點算,他們在上海至少占據了半壁江山。”一位江蘇鋼貿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數量多,是寧德鋼貿企業出名的因素。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團結。鋼貿商圈子中,他們總能擰成一股繩,共進共退,共擔風險,應對問題,而江蘇、浙江的鋼貿商是擠不進他們圈子的。”
6月初,寧德籍鋼貿商在上海再次向外界展示了團結——《寧德籍鋼貿企業寫給銀監局的一封信》(下稱“公開信”),要求銀監部門“消除對寧德籍鋼貿企業的地域性偏見”,且不應對整個鋼貿行業的信貸實行“一刀切”政策(停止對所有寧德籍鋼貿商的貸款),最后,還懇請銀監局對一些經營穩健的鋼貿企業加大力度給予扶持。
其中,針對“一刀切”政策,公開信稱,“若采取這種急剎車式的做法,將會造成不良后果”。比如,一方面,急速緊縮銀根“勢必造成企業資金鏈全面斷裂,大量違約貸款出現,使正常金融秩序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與地鐵、隧道、高速公路、工廠等簽訂的眾多重點工程的“鋼材供應合同無法履行”等。
在業內看來,這封公開信可算作對上海銀監部門對鋼貿商有關舉措的回應。
“鋼貿商圈內都知道,有關部門2011年開始,就不對鋼貿商的貸款情況進行預警了。”作為原鋼貿商人士,小陳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同時,一些中小型鋼貿商也確實從去年開始就很難拿到銀行的授信,或要費很大勁才能拿到銀行的貸款。”
一條未經官方證實的坊間消息似乎佐證了小陳的說法:去年某銀行上海支行的一家分行副行長曾因“違規放貸給鋼貿企業”,“造成數額十分巨大的壞賬”,因此“被開除了”。本報記者試圖根據這個消息向該銀行進行求證,但截至發稿,未能及時獲取相關信息。
而與上述消息相對應,據媒體先前的公開報道,去年7月26日,上海銀監局就給各家銀行發布了《關于開展鋼貿企業授信情況調查的通知》,要求各家銀行重點排查鋼貿行業的信貸風險;去年11月2日,上海銀監局給各家銀行內部下發了《關于鋼貿行業授信風險提示的通知》;去年11月底,上海銀監局又下發了關于鋼貿行業的文件,“其中提到鋼貿行業貸款過于集中,整個上海地區的鋼貿貸款的余額為1500多億元”。
不過,真正讓鋼貿業界震動的,還是今年4月底,銀監會辦公廳下發的一份《通知》。據公開的披露信息,《通知》明確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及時調整信貸方向和政策,“防止部分鋼貿企業虛構貿易背景的套(騙)取銀行貸款行為發生”。
“本來銷售就極度不好,再加上貸款也停了,大家能不急嗎?”上述江蘇鋼貿商表示,“事實上,不光是寧德籍鋼貿商,江蘇、浙江等在上海的鋼貿商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不給授信。鋼貿同樣是資金密集型的行業,沒有銀行的金融支撐,肯定不行。所以,站在鋼貿商的角度,我們很容易理解寧德鋼貿商為什么會寫這樣一封公開信。”
事實上,據本報了解,因為從去年開始到現在的停貸或貸款難,以上海最大的寶山鋼材交易中心為例,一位圈內人士7月6日對《國際金融報》說,至少“已經少了10%的鋼貿商駐戶”。他同時對本報透露,由于種種原因,上海一家較為知名的鋼貿企業曾在今年4月“發生了嚴重的財務危機”,“一度向我們求助,才暫時渡過了難關”。
上海周寧商會執行會長肖志成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說,“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危機實際上是恐懼。銀行恐懼,導致鋼貿企業恐懼。實際上,問題有這么大嗎?所以,公開信的出現還是比較及時的。”
貸款手段聯保聯貸重復抵押
“為什么沒人問:銀行為什么不給授信?不給貸款?”6月底,另一位要求隱去姓名的原鋼貿商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因為,這個行業確實有很多‘秘密’。做一個反問:有多少鋼貿商沒有聯保聯貸?有多少鋼貿商是將貸款真正用到了鋼貿領域?”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上海所有鋼貿商在銀行的貸款是1510億元多。在業內看來,對銀行業界而言,一個潛在的擔心是,一旦風險全部釋放,定將對整個上海金融市場造成巨大沖擊,“也許會有不少銀行要關門歇業”。
據上述原鋼貿商人士的說法,就鋼貿企業的貸款手法和貸款用途看,“絕不能否認風險的存在”。
“在寧德鋼貿商圈子,聯保聯貸很普遍。”該人士對記者說,“比如,一家小型的鋼貿商會通過老鄉的天然身份,集中周邊幾家、幾十家鋼貿商的庫存,向銀行貸款。然后,其他鋼貿商會用同樣的手段從銀行獲得授信。”
“另一個業界廣為流傳的說法是,100萬元的庫存,按以前的操作方式,一般可從銀行換取1000萬元的承兌匯票。不管是上述聯保聯貸,還是以庫存換承兌,對銀行而言,杠桿率確實是太高了。”小陳則對記者說,“但僅從我的角度分析,銀行本身很難在這方面進行監管。”
“或許,站在中國金融大環境這個高度,這樣做沒有錯。”對于上述觀點,一位知名業內人士7月5日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中國的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做的只是‘錦上添花’,極少‘雪中送炭’。當然不可否認,銀行‘錦上添花’確實是出于銀行業系統風險控制,可從扶持中小企業的角度考慮,真正有多少中小鋼貿商能通過正常的途徑、正規的操作將流程走完。即使真有鋼貿商走完這個流程,那得花費很多時間乃至金錢成本。”
“通過重復質押獲得的資金,只要是用于實業,就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進行防控。但客觀而言,確實要避免惡意套取資金的情況出現。”西本新干線信息總監盛志誠對本報表示,“而且,我認為,就全國范圍而言,聯保聯貸的情況可能僅限于少數鋼貿商,不是所有人。”
對此,肖志成對本報堅稱,上海周寧商會成立16年以來,從沒有壞賬,從沒有發生過銀行違約事件。他還對本報透露,與民生銀行合作6年,不僅沒有壞賬,而且,年初鋼貿圈內影響重大的“李國清跑路事件”給民生銀行造成的4600萬元損失,“也是商會這邊幫還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