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良好機制 促和諧共贏
上世紀80年代,福建省廈門市被國家列為先行先試的改革開放試驗區,港澳臺企業家紛紛落戶廈門島內、島外。集美從人口只有十幾萬、企業不足千家的地區,發展成目前注冊企業近萬家、外來務工人員近30萬人的工業區。
“我們地處沿海前線,為了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我們做了很多探索,摸索出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去年,集美區獲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 ‘福建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日前,集美區人社局局長鐘志隆如是說。
維護權益有實招
集美區勞動監察大隊隊員只有21名,日常巡查中需要服務的卻是上萬家企業和近50萬名簽訂勞動合同的勞動者, 數量對比相差懸殊。在這種情況下,集美區千方百計突破瓶頸,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集美區勞動監察大隊長陳河南說: “為了應對突發欠薪事件,5年前,區委、區政府發布 《預防和處置建筑施工領域拖欠工資的若干意見》,要求區財政先預存500萬元至區法院相關賬戶,主要用于因企業法人代表逃逸、企業因資金周轉困難暫時無力支付員工工資款導致的群體性事件。”
集美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院長孫振標解釋說,僅去年,他們累計預支820名員工的512萬元工資款,妥善解決了12起案件。 “盡管我們第一時間立案、 取證或開庭,但任何案件都有個等待期,可老百姓等不起。有了這個政策,對于勞動者在勞動爭議仲裁中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的, 而經查企業確有困難,可從維穩基金中先行墊付,或按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用維穩基金給予臨時生活救濟。” 孫振標認為,每次勞動者結案前先拿到補償,第一,心情舒暢;第二,不影響企業正常運行;第三,維護了一方的社會穩定。
規范管理促和諧
5年前,集美區根據省人社廳、總工會、企聯統一部署和指導,緊緊圍繞勞動合同訂立好、勞動用工備案好、勞動合同管理好、勞動合同法規執行好、協調勞動關系體系好的建設標準,狠抓全區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和規范化。這一年,集美區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7%以上,并因此獲得省人社廳頒發的 “福建省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示范區”榮譽稱號。
士林電機有限公司職工陸濤說:“我2011年進企業,正逢我們企業榮獲福建省 ‘和諧企業’稱號。我覺得自己在這里工作很榮幸。這些年,由于我們企業開展了工資集體協商,并全員參與實施過程,構建了一套合理的工資分配機制,企業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路達 (廈門)工業有限公司職工劉耕濤這么介紹自己的企業:近3年,在貫徹《勞動合同法》基礎上,全區每年開展 “十佳幸福企業”“十佳和諧企業”評選,他所在的企業榜上有名。員工的滿意度、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健康度、社會認可度3個指標是評選 “兩個十佳”的硬杠杠。集美區善于將創建和諧勞動關系企業活動賦予更多的內涵,較好地把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向員工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物質需求上引導。這是經濟新常態下和諧勞動關系的新內涵,也是讓企業和職工之間建立信任、溝通、平等、共贏的機制。
心理咨詢保穩定
多年在集美人社局勞動科工作的蒲杰斌介紹,在對企業的用工管理調查中,他們深知,加強一座城市的軟實力建設,對減少勞資糾紛很重要。2010年,區財政撥出專項資金,成立了集美區人力資源協會。當時,協會工作主要是與企業、政府、 中介機構、 高校、 媒體合作,打造溝通、交流與提升的平臺。6年來,他們以“服務企業、服務人才、服務發展”為宗旨,在100家企業成立企業員工心理援助中心。每年協會都舉辦數十次企業心理咨詢師專題講座,以及企業班組長、員工、人力資源管理者互動交流和 “一對一”談心活動。
集美大學心理學教授林贊歌說:“心理健康狀況已成為影響企業能否蓬勃發展的軟實力。俗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一個和諧企業需要的不是人數, 而是心勁兒、心理健康。”吉興集團職工傅彬說:“每次參加協會組織的學習,我都被那些經典案例分析、用工指導、政策解讀吸引, 解了我的 ‘心理饑渴’。 我認為, 認同企業的文化背景,也是留住人才的一劑良方。”
集美勞動監察大隊陳河南說,因為有了這樣一些機制在發揮作用,全區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案件逐年遞減。去年,集美區企業內部消化糾紛890起以上,構建了和諧勞動關系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