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個別政策落地困難 員工持股改革最敏感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18期)
“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要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于國企改革的要求引起了廣泛回應。
5月2日,有消息稱,在已推出的兩批央企混改試點中,第二批10家試點企業已批復了7家,目前正在篩選第三批企業,未來各省份都要搞一批試點。
在許多從業者和管理者看來,2017年可謂是國企改革的關鍵年份,多個省份圍繞中央關于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明確了時間表,出臺了細化方案,改革全面提速。
在部分省份出臺的國企改革相關文件中,員工持股和資產證券化成為亮點。這輪員工持股試點有哪些新變化?釋放出怎樣的信號?在企業推進過程中又存在哪些問題?
員工持股改革最“敏感”
一些國企高管認為,員工持股是國企改革中最“敏感”的部分。
2016年8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下發的《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下稱《意見》),將在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企業中,分別從中央企業選擇10家,地方國有企業選擇5家至10家開展首批試點?!兑庖姟访鞔_,此輪員工持股總量原則上不高于公司總股本的30%,單一員工持股比例原則上不高于總股本的1%。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北京、上海、湖南、湖北、遼寧等近20個省份明確要推進地方國企員工持股試點。多個省份正在研究制定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實施辦法或方案,指導企業積極推進改革。
其中,北京市圈定了6家員工持股試點企業;湖南省提出實現省屬國企公司制改制,出臺國有資本布局調劑整體計劃;廣東、上海等省份則將重點落在資產證券化上。
北京市的6家試點企業包括北汽新能源、慶豐包子鋪、正達坤順,集中在新能源、生活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
上海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不言而喻,國企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走在“前列”。
早在2014年,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港”)就曾發布員工持股計劃草案,成為首家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上海本地國企。據悉,該計劃參與員工超過1.6萬人,參與度達到72%,合計認購數量超過4.1億股,占集團總股份的1.8%,認購總金額17.1億元。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國資委的推動下,上港的國企改革獲得了很大的進步。目前,上港是上海市唯一一家整體上市的國企,由上海國資委直接持股。”上港集團董事長陳戌源對》記者介紹,這個工作始于2006年,11年來,企業在集團效益、業務發展、職工收入等多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資產規模翻了一番還要多。
在陳戌源看來,改革仍有探索空間。他坦言,上港集團自3年前開始實踐員工持股計劃,本想每年進行一次,但來自各方的阻力很大。
不可否認的是,員工持股計劃大大提升了員工的積極性。“3年前上港集團實行員工持股計劃,72%的員工自己出資,人均持股為5萬股,總體占比僅為1.8%。”陳戌源介紹,員工持股后,大家的積極性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員工持股占企業總股本的比例很低,但成為企業的終身股東后,他們認識到企業效益分紅也會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進而更加關注企業的發展。
個別政策落地困難
股權激勵問題不僅是“一家的煩惱”,不少國企也在探索改革辦法。一些企業高管在當選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后,也向人大或政協提過建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王計再次提出了關于國有企業股權激勵的提案。王計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去年自己提了《關于完善國有企業員工持股制度的提案》,今年是《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適用范圍的建議》,目的都是為讓國有科技企業科研人員的智力勞動盡快納入到國企改革的制度設計之中。
王計表示,自己確實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并給予了及時答復,“2016年財政部、科技部、稅務總局、國務院國資委甚至國務院辦公廳密集地出臺了相關文件,出了一些鼓勵政策,但在操作環節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今年我又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這些相關配套制度,包括財政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頒布的《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頒布的《關于國有控股混合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關于做好中央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工作的通知》等。
王計介紹,《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對“國有科技型企業”的認定范圍較為狹窄,部分初創的科技型企業處于孵化期,很難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這意味著以股權和分紅激勵為基礎的改革,在落地時存在較大困難。”他認為,有必要在法規層面明確支持初創的科技型企業實施員工股權和分紅激勵方案,以解決企業在起步階段“招人難”和“留人難”等問題。
不過,在處理“激勵員工”問題時,央企還要考慮到“保全國有資產”。人民日報評論指出,員工持股作為國企改革中最具挑戰性和敏感性的難題之一,在實踐中之所以幾經反復,就是因為難以把握“激勵員工”和“保全國有資產”之間的平衡。一旦處置不好,就會引發“國有資產流失”的擔憂。不過,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已不存在誰絕對優先的簡化選擇,而需要并駕齊驅。
國企機制能否更靈活
在許多接受采訪的企業“一把手”看來,國企改革的核心,仍然是激發企業的活力及核心競爭力,提升資本回報率。
陳戌源認為,國企下一步推動改革,需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
首先是企業的運行機制如何進一步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他表示,盡管上市公司已經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但仍存在國資一股獨大的狀況,應當建立一個更加市場化的法人治理結構。
“我們開董事會,都是國有股東,而且是以上海的國有股東為主。從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角度看,要建立風險管理機制、市場化的決策機制、市場化屬性的管理機制,這種情況就需要改變。下一步我們會進一步推動股權的多元化,改變一股獨大的局面。”陳戌源表示,推動股權多元化,可以引進國有的戰略投資者,也可以引進社會資本。
其次,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創新,讓企業更有活力和核心競爭力。以決策流程為例,重大問題要經過黨委、總裁辦公會、董事會甚至股東大會討論。陳戌源認為,企業需要建立權力的制衡機制,但是跟政府部門不一樣,企業的本性是以效益為先。“經常會碰到某個項目和外商談判,要去對方國家去談。我們出國要審批,一審一個月,諸如此類問題還有,目前的機制不夠活,還是應當把企業作為一個市場主體來對待。”
談及企業的用人問題時,陳戌源舉了一個例子,在上港集團實施多元化戰略的過程中,曾經有一家100%下屬子公司對發展方向做調整,需要和另一家央企子公司進行股權合作。對方需要對該公司實現控股以納入自身管理體系,這就涉及到員工身份的轉變問題。“員工原來合同關系是和上港集團簽訂的,對方控股之后要轉換身份,許多員工就有想法。國企要處理這些問題就很困難,而民企就不會存在這些問題。”他表示,“該管的要管住,該放的要放開。不論是何種所有制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是一樣的,應該按照市場的規則運營。”
最關鍵的,是要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陳戌源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取決于企業的主業越做越優、越做越強。核心競爭力也反映在人才隊伍上,行業中的優秀人才能否發揮在經營中的少數關鍵作用。企業的文化軟實力和價值觀能否與形成合理的職能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
“瘦身健體”待攻堅
陳戌源認為,下一步推進改革有必要澄清一些思想認識和問題。
以僵尸企業問題為例,陳戌源表示,很多僵尸企業的形成,經營者是有重大責任的。不過,好的企業里面也存在僵尸資產。他介紹,此前上港集團參與一家國企股權收購,對方在香港上市,市凈率為0.7,低于凈資產。股權收購本應按照市場價格來做,但主管部門不同意,稱國有資產低于凈值出售有國資賤賣的問題。但對于上港來說,若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又無法向股東交代。
“這個企業的發展是比較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不良資產。個別國有資產可能本身市場價值非常低,但又不能低于凈值去賣。放在那里不處理,沒有任何問題。去處理,低于凈值就會產生問題。國企改革中,涉及這種認識問題時,我們有必要去思考,如何避免‘一刀切’。” 陳戌源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在僵尸企業之外,一些國企在開展業務時,由于種種原因,不得不設立眾多企業法人,也對管理效率產生了負面影響。在去年的國企改革中,“瘦身健體”就被特別提及。
一位不愿具名的能源企業董事長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直言,目前該集團企業法人達數百個,“攻堅壓力很大,減少法人層級是指令性的。”
怎么會有這么多法人?實屬無奈之舉。
該董事長介紹,如今清潔能源是企業投資重點,但是清潔能源項目有其特殊性,基本上體量不大。“5萬千瓦的光伏電站,10萬千瓦的風電站那就是很大的電站了,大部分是幾千、2萬、3萬千瓦的項目。”由于清潔能源資源配額已經層層下放,還包括點對點的光伏扶貧,獲取項目并不容易。
“一個1萬千瓦或者是幾千千瓦的光伏電站,所在地人民政府要求,可以把這個項目和資源配置給你,但是必須在本地設立公司,在本地完稅。很多法人就這么出來的。”他直言,盡管企業在管理上有一套方式方法,但是法人總數在不斷上升,“管理鏈條很長,管理效率顯而易見”。
在回顧2016年國企改革重大進展時,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介紹,“去年改革中,值得一提的是‘瘦身健體’,中央企業減了2730個法人,數量是不小的。這些法人的去除使管理層級縮小,更使管理穿透能力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