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圈人,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
重慶電影院線的人才玩起了蹦床。
兩年前的歲末年初,有一部讓全球人民都爭相觀看的電影上映了———《阿凡達》。為大家所熟知的是:好萊塢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用當時最先進的3D技術,通過《阿凡達》讓全球人民迅速接受了3D電影。而為外人所想不到的卻是:《阿凡達》的蝴蝶效應甚至已經牽連出重慶影院經理們的“辭職熱”,并且這種后座力居然是在電影上映兩年之后的今天才顯現!
2012年第一季還未結束,重慶各大影院最熱衷的辦公室八卦就是人事變動、年終獎數目:誰誰不干了,某位經理憤然辭職了,哪家電影院的經理也跳槽了,年終獎被狠狠砍掉了不少……據一位先一步抽身此行但仍心系電影院線的前業內人士不完全八卦:2010年因為有《阿凡達》的推動,各家電影院在年終結算時都票房長紅,士氣大鼓,按照經營者“票房年年遞增”的想法,大家都把2011年影院票房任務定得很高,很多院線對地區總經理一級的管理者更是許諾下誘人年終獎勵。結果一年忙碌下來很多院線都沒能完成目標,年終獎勵自然大打折扣,某些承諾也無法兌現。綜合其他種種因素,最終造成了2012年開年以來,重慶不少電影院經理紛紛辭職、跳槽。
開年辭職熱的背后
是院線經理的困惑
目前重慶市場上各院線大致的人員配置是:地區經理統管片區內旗下所有電影院(有的院線也習慣于在每家電影院都平行地設立店長,采取店長制)、部門經理(相當于企業中干,分管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事務),然后才是我們普通觀影者見得最多的工作人員,包括放映員、服務員等。
今年年初開始的這場重慶電影院人事變動熱,最大的波動層面集中在總經理、店長級別。我們并不能說這樣的人事變動是異常的,其實在哪個行業都有,而近年來在重慶,院線總經理突然辭職也常有,只不過這次相對集中地表現出來,或多或少可以初見一些問題的端倪。
胡嘉(化名)曾經是重慶地區薪金最高的院線總經理,正當發展大有前途之時她突然辭職干起了保險,業界嘩然。而當重慶晨報記者找到她時,已經離開電影院三年多的她正在家里待產。
對于《阿凡達》的“蝴蝶效應”,她似乎深有感觸歸結為經營模式不規范:“所謂的票房計劃都是閉著眼睛想出來的”。一個電影院下一年度的票房計劃應該定多少,顯然取決于觀影人次、排片場次、影院定價等因素的綜合計算,是一些懂行的人坐在一起討論分析計算制定的,而不是某幾位總部大領導簡單一句“年年遞增”就可以實現的。
每一家影院的排片場次數與票價都只能在小范圍內浮動,而且受很多因素影響,不是影院自身能決定的,那么唯一可以努力的就是觀影次數,要想完成票房目標就只能搶奪觀眾??上У氖牵貞c電影市場競爭目前還處于非常低級的階段,主要還停留在“掐價格”上面,也就意味著各家影院身不由己陷入票價混戰中,靠各種混亂的團購價、團體票來互掐,以圖增加觀影人次。不過試問,長遠看來如果終有一天電影院觀影人次飽和,但卻被亂殺的票價拖得票房依然上不去,些許的盈利大多數都繳了租金,成為給開發商打工怎么辦?更嚴重的是,會員在卡里充了值,影院卻倒閉了,這難道不是對整個院線品牌最大的傷害?
業界浮現出的種種困惑,最終讓一些地區總經理選擇了轉行。
總經理就做到頭了
不少人選擇了轉行
院線經理辭職熱背后,也有制度的原因,基本上“總經理”就是這一行的分水嶺。盧米埃影城前任總經理鄧先生也于今年年初辭職轉行。無論是胡嘉還是鄧先生,他們都反復向記者提到“瓶頸”一詞。
當年有院線慢慢開始看中重慶市場,力圖進駐時,胡嘉、鄧先生還有另外一位朋友,同時從老牌院線跳槽出來,分別去到了不同的院線發展,最終坐到總經理一職??傻搅?012年,當年的“三劍客”有兩位已轉行。
兩人不約而同地談到,這一行當你上升到地區總經理時,勢必面臨選擇。如果再往上發展就只能是去總部,那就意味著離開重慶。更多人不是轉行,就是跳槽。
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重慶電影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影院經營模式變了
店長取代院線經理
院線經理的困惑,其實也與影院正在轉變的經營模式有關。
重慶本土的老牌電影院環藝,在重慶電影業界素有“影城老總黃埔軍校”之稱。1998年開業的環藝電影城,是重慶第一家五星級影城,其裝修設計至今看上去都很時尚,這家隨和記黃埔進駐重慶開起來的電影院,在1998年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行時,讓重慶人和更多外地人見識到了新時代電影院的豪華感。而環藝的管理模式,很多也參照了香港院線的管理模式,包括與傳統影院完全不一樣的人事改革,對外招聘,引進了很多國外管理模式,例如末位淘汰制,極大刺激影城人才培養。之后UME、華納等其他影城進駐重慶時,不少管理人才都是從環藝影城出來的。
但隨著電影院線管理模式的變化,這種對有經驗人才的需求大大降低了。像萬達、星美等院線更傾向于采取店長制,總部對人才進行統一管理培訓,完全模式化管理,由總部由上往下貫徹方案,對每家影院檢查執行結果即可。所以,所謂的經理,上班就是看報表,看總部傳下來的要求然后去執行,每個模式都安排好了。在這樣的模式下,院線需要的是店長,而不是經營者。這樣的模式是否科學,各有說法,視實際情況而定,但的確影響到了一些院線經理的積極性,他們最終選擇離開。
新聞縱深>
影院經理權力不小
一部新片,究竟會被放在周一早上10點公映,還是被放在周末晚上8點;海報究竟擺在倉庫,還是放在電梯口……電影院的影院經理們,其實處在中國電影產業生態鏈的頂端。
對于影院經理的權力,有制片人概括為“一杯白酒一個拷貝”。為了給影院經理推銷影片,片商不得不練就一身硬功夫,除了喝一杯白酒賣一個拷貝,還得靠自己的私人關系。如今電影多、影院少,如何能讓影片多在黃金時段露臉,影院經理們起很大作用。連不少著名導演、制片公司老總也得放下身段,和有實力的院線老總們吃飯。
職場中人,不管在哪個行業,都會遇到瓶頸。影院經理頻繁跳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影院經營風格的變化,促進市場良性發展。從這個角度看,盡管他們有許多困惑,但流動無疑比禁錮更會讓市場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