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打群架”亂象
近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聯合發出預警,要求認真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勢的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產業發展中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加強信息引導,提出對策措施,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他們還表示,目前需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中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等現象加以重視,避免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各地一窩蜂投資新能源
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增速減緩,在此背景下,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催生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的計劃,到2015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力爭達到15%左右。
然而,好處諸多的新興產業也不能盲目發展,若管理和規劃沒跟上容易形成新的怪圈:“政策扶持—快速發展—產能過剩—綜合治理”。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新興產業中的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用多晶硅等部分行業已經出現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傾向,一些地區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有所抬頭。
天津大學計算機學院孫濟洲教授介紹說,各省、自治區、市在選擇本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存在較嚴重的重復建設風險,如除西藏外的其他30個省、自治區、市,幾乎都把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列為本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風電裝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已經存在重復建設傾向,產能利用率普遍不高。全國各地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出現了非常迅猛的增長態勢。按照各地區現在的發展規劃,“十二五”時期我國出現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現象將難以避免。
據悉,目前全國“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過17個,曾經紅紅火火的光伏企業如今70%以上已倒閉歇業,而一度是投資新寵的碳纖維現在也產能過剩了。
地方政府為政績盲目上馬
對于新興產業一哄而上“打群架”的局面,經濟學家吳敬璉幾年前就曾提醒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出現了一些苗頭,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說,一哄而起的從眾化,一些政府機構指定技術發展的路線,指定發展的產業門類,甚至直接確定投資等。他表示,以這種認識和方式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效率就會下降。
“中國經濟本身正在轉型過程中,高污染、高耗能等產業肯定要萎縮,各地政府也在尋找新的產業轉型亮點。國家對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相關的配套政策支持,地方因此肯定對上馬這些產業有很高的積極性。”北京工商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
造成各地爭相上馬新興產業的其他原因,周清杰認為,一是地方政府要政績,二是缺乏市場導向。周清杰說,因為地方政府對GDP高度關注,所以沒條件的項目創造條件也要上。中國經濟增長現在更多地是靠第二產業,也就是工業,第二產業對地方GDP和稅收的拉動作用大,而國家要發展的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工業,這驅使地方政府一窩蜂地上馬這些產業。
周清杰同時指出,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實際上較多地依賴行政力量指引,而不是更多地靠市場引領。上新項目如果純粹按市場導向是企業家說了算,他們主要看重的是產業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而靠行政力量上馬項目則市場收益賬算得較少,更看重的是哪些項目貸款優惠多,哪些項目政策支持多。
建立產能過剩預警機制
有專家認為,重復競爭也有好處。周清杰表示,有了競爭才能優勝劣汰。但重復競爭肯定會有代價,特別是對公共和國有資金進行重復建設投入,實際上是浪費了納稅人的錢,是對國有資源的浪費。
今后如何防止各地盲目發展新興產業呢?有專家建議,除地方政府改變急功近利的工作思路外,中央政府和職能部門還要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管力度。周清杰認為,在如今經濟發展模式沒有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在產業發展優先順序上應更多提倡市場導向,盡量弱化行政導向。
據悉,目前有關部委正在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指標監測體系,創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過剩預警機制。目前已有10多個省市初步創設新興產業統計指標監測體系。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過剩預警機制的一項核心工作是,要創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指標監測體系,包括企業數量、類別產業、規模、社會需求、生產銷售庫存、淘汰落后、企業重組、污染排放等信息。為完成此項工作,有關部門已提出了相關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