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西南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的一位患者,在术后一个月成功通过“意念”控制机械手完成抓握动作,这位因车祸导致脊髓损伤、四肢瘫痪的患者,每天进行4小时的训练,其抓物体的准确率已达到77分(满分100)。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正经历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2025年9月3日,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宣布提议修改上市标准,相关拟议规则已提交美国证监会(SEC)审核。
此次修订内容包括:将根据净利润标准上市的新公司最低公众持股量市值从目前的500万美元提高到1500万美元;对存在上市缺陷且上市证券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公司加速其停牌和退市流程;对主要在中国运营的新上市公司,设置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最低2500万美元的要求。
纳斯达克执行副总裁兼全球首席法律、风险与监管官在官网答记者问中表示:投资者保护与市场诚信是纳斯达克的核心使命。 ”这些调整旨在为公众投资者提供更健康的流动性环境,并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
若获得批准,对初始上市要求的修订将立即实施。 正处于初始上市流程中的企业可能有30天的宽限期来完成原有标准流程,加速停牌和退市机制计划在SEC批准后60天内正式实施。
这对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产生了直接影响,2024年中国公司在美股纳斯达克上市数量达到52家,创下历史新高。 2025年上半年,共有40家中资企业成功登陆美国市场,总募资额达8.71亿美元,其中39家企业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然而,这些企业中大多数募资规模在500万至1500万美元之间,新规一旦生效,意味着许多募资能力较弱的中小型中国企业可能不再符合纳斯达克的上市条件。
回顾过往,纳斯达克在2020年5月就提出过针对“限制性市场”企业的更严格要求,该规则于2021年10月获SEC批准实施,主要针对中国公司,规定了2500万美元的最低公开发行规模要求。 此次提议的2500万美元最低发行标准,与2020年规则修订中确立的门槛保持一致。
就在纳斯达克宣布调整上市规则的同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25年9月初举办了第六期未来产业沙龙,主题为“脑机接口:探索数字化智慧时代”。 这场活动汇聚了6家上市公司、12家脑机接口产业链企业以及12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创投等金融机构的代表。
沙龙上,各方通过主题演讲、分组交流等形式,热议脑机接口的技术路线、商业化应用、支付方式和行业监管等话题,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通道,实现直接信息交互的新型交叉技术,已形成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大技术路线,其应用领域涵盖医疗健康、教育、消费、智能驾驶等,潜在市场空间估计超过千亿美元。
脑机接口在医疗健康领域已率先起步,政策层面从产品审批到支付体系给予了全方位支持: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提出对临床急需的脑机接口设备优先审评审批;国家药监局加强注册指导与标准研究;国家医保局前瞻性设立了脑机接口收费项目,多地已出台收费指导目录。
部分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积极布局脑机接口领域,例如主营康复器械的翔宇医疗专门成立了脑科学实验室,与多所高校、医院展开科研合作,并取得了两款脑电采集装置注册证。 云计算公司优刻得则为脑虎科技提供智算支持,共同推动脑机接口产品在失语患者治疗方面的应用。
与会企业认为,脑机接口产业化应用需要经过实验室开发、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三道关。 在技术方面,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具备可穿戴性,安全性高,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在精准控制、临床医疗方面具有优势,但因涉及电极植入人脑,在生物相容性、长期稳定性和微创手术技术方面仍有瓶颈,有企业指出,在脑电信号的高精度采集与实时解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动算法、芯片及材料技术的融合创新。
从目前的临床研发进程来看,神经康复、运动功能重建有望成为首批走向产业化、商业化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应用场景。 然而,脑机接口产品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市场推广中还面临用户接受度、隐私保护等问题,可能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市场培育期。
上交所自2024年11月以来,已先后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以及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领域举办了5期产业沙龙活动,旨在促进产、学、研、投各方深度交流。
好股配资网,安徽股票配资,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