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人才教育與市場需求存斷層
近日,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與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合作,在國內首度開設純英式教育的“會展經濟與管理”本科學位課程,以培養高端的國際化復合型會展專業人才。正在大力發展會展經濟的北京,在人才教育方面是否需要融入更多海外元素?這種全盤西化的會展教育又是否能夠適應國內的環境?
不可否認,目前正在發力會展經濟的北京和上海都面臨著會展人才資源的短缺,但有關專家稱,目前的問題并非是多設幾個專業教育就可解決。目前北京會展行業的人才供應存在斷層,真正專業的人才不少,但很難融入目前的會展行業。
海外教育重在借鑒
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開設純英式會展教育課程的消息發布后,記者聯系到了該校的招生工作人員。據了解,該學位課程專門培養會展領域具備專業資質的人才,包括會場選址、人群控制、人員配置、市場營銷、舞臺設計、背景音樂及會展贊助等一系列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該校畢業生的就業起點和薪水也較理想,也可填補上海會展人才空缺。
在采訪中,有從業者表示,同為國際化都市的北京,是否需要專業人才教育方面更純粹的西化呢?也有人認為,全盤的西式教育培養出的人才不能完全適應國內會展行業,就如同海外會展公司在國內開設業務也需適應本土一樣。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劉?,撚兄钊氲睦斫猓嬖V記者,其實北京的會展教育在國內一直走在前列。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二外”)的會展專業為例,其在專業課程方面吸取了海外會展業的精華部分,但并不是純西式教育,這種模式適應國內環境。
對于起步較晚的國內會展教育,借鑒西式教育更是一種快速進步的方式。劉大可被稱為中國會展教育的創始人,并與同事創立了二外會展專業。據劉大可介紹,在二外會展專業設立之前,他研究了美、韓、德等國的會展教育情況。據了解,德國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學會展管理專業于1986年設立,后與慕尼黑、法蘭克福等會展公司有合作協議,學生實行半工半讀。美國則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了會展教育。廣泛借鑒海外教育經驗的模式,讓畢業生在會展行業的起點更高一點,如行業協會、國家會議中心、國中青等旅行社。
教育與行業的溝壑
盡管目前國內會展教育逐漸升溫,但與之鮮明對比的是會展人才在會展行業的占比不大。記者調查了北京5家會展與策展公司,其員工多為市場營銷、網絡、傳媒、外語等專業的畢業生,月薪在5000至8000元不等,至于高官層,會展專業的人更少,會展尖端人才在北京很少見。除了二外會展專業或旅游研究生專業外,其他院校的相關畢業生在會展行業的發展空間并不夠。劉大可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關鍵因素是我們的教育資源和會展行業匹配度還不夠,很多會展企業老總甚至不明確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會展專業人才。
無論選擇全盤西化還是借鑒式的教育模式,如果對專業的界定不明確,培養出的人才也無特色。劉大可認為,目前會展行業門檻低導致行業發展參差不齊,不少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都有限,他們的員工素質肯定達不到專業的人才標準,而他們往往影響了這個行業整體服務水平。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的會展行業還存在一定的價格競爭現象,會導致服務意識的缺失和員工薪水的降低,從而導致專業會展管理人才另謀他業。
因此,會展人才教育的關鍵似乎不是如何引進多么高端的項目,而是填平人才輸出與行業間的溝壑。至于會展專業的人才需要具備何種素質,劉大可也給出了他的答案,首先要“會動腦”,要明白自己所學行業的規律,如果連會展行業的發展規律都摸不清,何談管理?其次是“會動手”,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會議、展覽的組織者不僅需要知識的儲備,還要懂得接待、服務的流程,更要有實操經驗。最后是“會學習”,會展業是新興產業,每時每刻都有變化,專業的會展人才必須要跟上形勢,方可把握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