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員工敬業度和績效 讓同事彼此加強聯系是個好辦法
人是社會性動物。無論是弗洛伊德還是馬斯洛都假定與他人保持社交交際是一種根本的人性需求,而大量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不僅有這種需求,還有強烈意愿去滿足這一需求。
員工敬業度實際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員工對一家公司產生強烈歸屬感時,他的敬業度自然就提高了。人們在對待那些讓自己產生強烈歸屬感的人時態度和行為是非常不同的,他們往往更關心對方的福祉和需求,也會做出加強社交聯系的舉動。但問題是,是什么讓員工產生了歸屬感呢?
在工作場合,一個人的工作往往有兩種受益人,一種是外部受益人(比如說消費者或客戶),另外一種是內部受益人,即與你共同協作、依靠你的勞動成果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事。近日,哈佛商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同事間的互動能有效提升員工的歸屬感,進而提升員工的工作表現。
研究人員在美國西部的一家農業公司做了一項實驗。實驗對象是180名番茄采摘工人,他們被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工人觀看了一段三分鐘的短視頻,在視頻中,一位實驗對象不相熟(或不認識)的工人代表講述了整個公司的概況。在獨白中,演講者經常使用“我們”這個詞,特別強調“我們都是同一家公司的一份子”的概念,并指出采摘工人的工作如果效率和質量高的話有助于公司其他員工(特別是產品處理部門的員工)更好地工作。
第二組工人同樣觀看了一段短視頻。但在這段同樣由一位工人代表出鏡擔任解說的五分鐘短視頻中,演講者解釋了公司生產的全部流程以及公司的業務規模(“我們的公司生產了全美番茄市場一半的番茄”),同時演講者從公司大客戶的角度出發說明工人們的采摘工作是如何和終端消費者聯系起來的。第三組工人作為參照組,照常工作不觀看任何視頻。
研究人員發現,和參照組的工人相比,觀看同事鼓勵視頻的第一組工人平均每小時多采摘1.983噸番茄,即工作效率提高了7%;然而第二組工人的生產效率和參照組工人相比沒有顯著區別。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環境下做了第二個實驗,也得出了相似結論。
“當消費者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人群時,消費者的話語(外部受益人)對提高工作績效沒有明顯幫助。但來自內部受益人的話語彰顯了工人們的歸屬感,提醒工人們彼此聯系的關系本質,因此為他們接下來的工作表現帶來了極大的提升效果。”研究人員Paul Green、Francesca Gino和Bradley R. Staats在論文中這樣寫道。
因此,他們給企業的建議是,為員工創造與彼此交流的機會,鞏固這種歸屬感,進而讓員工們有更強的意愿為了彼此更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