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斷指斷臂”誰之過?
2013年8月,廣東東莞,這臺機器反轉后將王首華的手指轉進了機器內。痛失3根手指的她當場暈了過去。劉在富 攝/視覺中國
4月15日,在廣州和平手外科醫院,蔡文華正等待做植皮手術。半個月前,幾噸重的卷紙機壓到了他的手背,“十指連心啊,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痛。”他對記者說。
蔡文華不到20歲,來自四川,今年3月到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一家包裝廠打工。入職時,老板簡要示范機器操作的流程后,就讓他在第二天上崗了。半個月后,事故發生,在蔡文華伸手給茶葉盒子卷邊時,機器毫不留情地砸了下來。
被碾壓時,蔡文華說自己并沒有感覺到痛,半分鐘后他把手拿出來,發現整個右手背已被壓扁,手心也破了很大一個口子,這時“從未有過”的疼痛才襲來。貧血的他驚嚇不已,開始頭暈。
在花都當地一家醫院,醫生在他的手心縫了數針,并把手背滲出的紅色血水清理后進行了包扎。休養半個月后,他被送到廣州和平手外科醫院觀察,等待做植皮手術。
傷殘高發
蔡文華只是被機器傷害的眾多工人中的一個。在珠三角,每年被工廠機器截斷、碾壓手指手臂的安全事故屢屢發生,其中木工和鍛壓機械事故發生率較高。而悲劇的主人公,多半都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
萬訓堯,40多歲,來自江西農村,在號稱“木工之鄉”的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做木工20年,剛到這里不久就因工受傷,左手斷了一根指頭,廠里給他報銷了一半醫療費;去年3月,他的右手又斷了三根指頭,慶幸的是,這次,廠里剛剛給他繳了社保。
據記者了解,因工作的特殊性,木工斷指的傷殘現象最為常見。在木工作業中,從事平推、拉鋸、五片鋸、高速機等工種的工人極易受傷,其中高速機最危險,一不留神,手指頭可能就沒了。
比斷指更嚴重的是斷臂。老家湖北黃石的張智東告訴記者,他清楚地記得,2008年12月4日,他的整條右臂被絞進高速旋轉的塑料再生機。當時,他一下子懵了,直到鮮血染紅了衣袖,他才反應過來,劇烈的疼痛幾乎讓他暈厥。在場的工友趕緊關掉機器,將他的右臂從機器里抬出。此時,他的右臂已是一片血肉模糊,僅剩幾片衣料勉強包裹住殘缺的筋骨。
2016年4月6日,張智東終于收到了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廣東省高院依法駁回肇慶市兩級法院不予認定工傷的判決,維持高要市人社局對他作出的工傷認定結論。這意味著,在經過長達8年的漫長工傷訴訟之后,他的工傷賠付指日可待。
由于斷指斷臂手術數量較大,在廣東珠三角一帶的鎮級醫院有一個特別現象——許多醫院都設有專門的手外科,而且是特色外科。
記者瀏覽順德和平外科醫院的網站發現,該院??铺厣t療項目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斷指再植術。當地關于“斷手斷指再接術”的專業特色宣傳和招聘手外科醫生的廣告也十分搶眼。
事故背后
這些機器為何頻繁傷人?記者調查發現,機械陳舊、老化、無安全保護裝置,工人培訓不足、倉促上崗、疲勞工作等是主因。
據了解,工廠要更換一臺即將淘汰的機器要花幾萬元甚至十多萬元,而對傷殘等級低的工傷賠償案來說,如果私下解決,賠償金也不過是幾萬元,有的工人甚至得不到一分錢賠償。
4月12日,在順德和平外科醫院,年屆50的老王一臉滄桑地接受了記者采訪。當天,老王在順德樂從鎮一家工廠做工時,左手食指被刨刀機刨下一塊肉。
“這次如果不是機器老化,用的時間太長,我也不會受傷。”老王說。
無安全保護裝置是木工和鍛壓機械造成斷指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3年8月15日,在東莞大嶺鎮某五金廠做電工的重慶籍農民工張長榮在對機器進行維修時,因未對沖壓機斷電,導致沖床意外工作,手臂被模具壓住受傷,最終右手肘以下被截肢。
據當地安監部門事后調查,此次事故原因除張長榮未遵守操作規程以外,操作的沖壓機自帶的紅外線自動感壓器損壞,機器本身存在安全隱患是另一重要原因。
由于木工和鍛壓機械存在沖壓、剪切、擠壓、沖擊等危險因素,國家標準要求必須加裝安全保護裝置,當操作者一旦進入危險區時,設備便無法啟動或自動停機。
但據記者了解,一臺普通的鍛壓機加裝一套雙手開關裝置,需增加1000元左右的成本,而加裝紅外線保護裝置大約在7000元左右,加裝一套光電保護裝置,則造價更高。因此,一些木工和鍛壓機械生產企業無視產品質量安全,為降低成本而偷工減料,制造出無安全保護裝置的機械壓力機。
據《中國質量報》報道,在廣東順德的一些家具生產企業,不少木工和鍛壓機械都沒有安裝安全保護裝置,有的無雙手開關裝置;有的無腳踏開關罩;有的無光電保護等裝置;有的沒有緊急停止按鈕;有的整機沒有配備電氣控制箱;有的甚至用普通的“閘刀開關”開動機器。當操作者肢體一旦進入危險區時,無法自動停機的設備就會直接導致悲劇的發生。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工人培訓不足、倉促上崗也是事故頻發的一大原因。對于哪些工種需要進行哪些培訓,《勞動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均有明確規定,但很多用人單位不予執行,工人上午進廠下午就上崗是常有的事。有的斷指工人就是在進廠后未經培訓直接上崗,不久就受傷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管理人員告訴記者:“請人給工人培訓,培訓費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工人還不能立即上崗。”費時、費力、費錢都是他們對培訓缺乏熱情的原因。
另外,一些個體戶和私營企業為趕活,時常讓工人加班加點工作,導致工人們經常在很疲勞的狀態下操作機器;加上機器沒有防護措施,工人一走神就容易發生事故。
多舉避免
如何避免此類事故發生?業內專家認為,自1993年國家取消了機械壓力機類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制度后,一些地方的壓力機行業得到快速發展,但由于監管手段相對單一,導致產業發展問題多發,尤其是安全指標。為此專家呼吁,亟須建立機械壓力機強制監管及使用環節追責制度,堵住產品質量安全漏洞,從而倒逼生產企業提高產品質量。
采訪時記者發現,從2001年至2014年,廣東省質監局在對佛山市順德區木工和鍛壓機械兩個產業平均每隔兩年、多達8次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中,不合格發現率曲線圖呈現出V字型,不合格發現率最高和最低分別為37.8%、88.9%和3.8%、6.6%。有的企業甚至連續兩次監督抽查不合格。
從該曲線圖可以看出,抽查過后,不合格發現率高時,當地就開始整治,整治后合格率便得到提高,可再抽查時,合格率卻又大幅下降。這說明,企業不是生產不出合格的產品,而是降低成本、偷工減料所致,其代價就是犧牲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加強監管,要求企業對機械設備加裝安全保護裝置。
北京市君本律師事務所律師王飛對記者表示,作為危險機器操作者,在正式上崗之前,單位和相關負責人應該對員工進行必要的培訓,讓員工熟悉機器操作的整個過程。另外,人社部門應督促企業與勞動者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并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
“如果不簽勞動合同,即使發生斷指斷臂事故,勞動者要想被認定為工傷也要經歷漫長的法律程序,張智東就打了8年官司才被確定為工傷!如果簽訂了勞動合同,企業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以及勞動者在發生工傷之后需要承擔高額賠償,從而會倒逼企業加強培訓,重視安全生產。”王律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