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退曠工教職員工咋這么難?
6月20日,西北政法大學在《陜西日報》發布辭退公告,根據相關規定,“對李莉、張園園、胡梅、張蘭、王楠、時軒、王顯、韓曉青、沈釗、侯爵作出了辭退處理,現予公告”。無獨有偶,西安工程大學也公告稱,“已曠工超過一個月的30名教職工,限本人自公告登報之日起一周內到學校報到并辦理相關手續,逾期不到,學校將按人事管理相關規定處理。”
兩所高校,同日公告辭退數十名教職員工,這樣的規模和力度,確實令人驚訝。國有國法、校有校規,曠工不回,辭退在情理中,也符合有關規定?!妒聵I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就規定,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訂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三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連續曠工超過15個工作日,或者一年內累計曠工超過30個工作日的,事業單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看起來,這是“校規伺候”,正風肅紀。但細究起來,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6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學一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此次辭退的教職工長期沒到學校上班,且多數是十年以上未到崗;西安工程大學人事處相關工作人員也證實了上述30名教職工多數因“出國未歸”而曠工的說法。“失蹤失聯”數年、乃至十數年,才想到清退處理,如此脈脈溫情,究竟為何?
能出國而經年未歸的高校在編人員,顯然不只是集聚于陜西的這兩所高校。教職員工中離職離崗而編制關系仍雷打不動的,也非個案。不妨做個假設,沿著陜西兩所高校的清退思路去順藤摸瓜,無須暗訪,只要明查,估計不難找到一長串相似的“螞蚱”。
最典型的例子,當是此前備受關注的“何老師事件”。何炅闖蕩娛樂圈已多年,卻赫然在北外《工資在發編制內人員名單》上,類別標明是“在職”。此份名單是北外根據教育部辦公廳要求開展吃空餉問題集中治理工作后公布的。拿不拿工資不是要害,它映射出來的,是高校編制混亂的冰山一角。
數據顯示,十八大以來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30個省份共清理清退“吃空餉”16.2萬人,涉及財政資金84億元。2014年12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在全國集中治理“吃空餉”頑疾。此前有消息稱,機關事業單位“吃空餉”問題治理,已被列為今年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教育部要求,最遲今年2月底前,應完成對“吃空餉”的摸底登記、自查自糾、全面核查和制度建設。教育部在方案中還表示,將對此組織專項抽查核查。那么,查糾不及時、不到位,放縱長期“吃空餉”,要不要來個配套的“責任清單”?
高校在編教職員工出國“玩不歸”,究竟該等他們幾年才算仁至義盡?這個問題,在教育深化改革與依法治國的語境下,不能不聲不響地沉入高校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