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無用功,企業如何做有用的培訓?
培訓無用?當我們仍堅持通過系統化的培訓課程和講師的精彩演繹,試圖去改變一個人(或行為)時,無異于異想天開,也不怪企業老板在精簡預算時總是首先拿培訓開刀。
培訓管理者首先是經營者。經營不是你要為企業賺錢(企業沒賦予這個職能),而是重新審視你的產品是什么?你的用戶是誰?你的商業模式如何構建?
為什么要二次創業?
萬達學院的校訓只有簡單的兩個字——“有用”,如何衡量有三個標準——“看得見的有用、有人在用、別人說有用”。按照這個標準評判,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培訓真的做到有用了么?五年前,我曾用資本總公式“G-W-G'”闡述培訓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G是企業投入的教育經費、人工成本和資源設施等,W是通過這些投入我們開展了多少培訓項目、培訓了多少人次、開發了多少門課程和培養了多少名講師等等,很多企業到此就結束了,他們將此作為成果體現在培訓的年度報告中。企業家關注這些么?那只是你的工作過程,企業家關心的是我想用的人你培養出來沒有、培訓后這些人能力有沒有提升?但很遺憾,在總結報告中卻鮮有擲地有聲的“硬貨”數據支撐老板關注的投資回報率。
這是培訓同行的痛點,既不如招聘來的實在,也不如薪酬必要,甚至員工關系處理好也會能節約一筆人工成本,培訓總是最熱鬧的、但也是最無力的。所以在那些經濟寬裕的日子,培訓會開展的繁榮無比,甚至成為企業家的戰略策源地;可是一旦經濟形勢下滑,培訓預算卻往往成為最先被手術的。培訓到底重不重要,其實不是我們做了什么,而是投資回報率。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顛覆了很多傳統思維方式。比如阿里參謀長曾鳴在重新定義公司時的一個觀點:我們甚至可以說,是員工使用了組織的公共服務,而不是公司雇傭了員工,兩者的根本關系發生了顛倒。G在互聯網時代不僅代表資金,其實也代表時間,是所有參與培訓的學習者的時間。當我們核算時間成本時,我們被數據驚呆了——以一個一萬人的企業舉例,每人每年累計投入五天時間學習,按平均工資5000元計算,累計時間成本就是1250萬!如此高昂的成本,他們為什么愿意花時間投入到你的學習中?他們的回報率又該如何計算呢?
無論是企業投入的資金,還是學習者投入的時間,都指向了一個根本性問題:投資回報率。所以,培訓管理者首先必須是經營者,這也就是我今天為什么要講“培訓的二次創業”。“二次”是指互聯網時代培訓的轉型,“創業”是指要有經營的意識,也意味著機遇與挑戰并存。
培訓的定位是什么?
既然談到二次創業,那我們有必要盤點一下第一次創業留給我們的家底。在星座研究中,有一個術語叫“南交點”,它反映了我們的前世,也成為今世我們與生俱來的天分和基因。
培訓的“南交點”是什么呢?在一次創業時期,我們策劃和組織了很多培訓項目,但我們不是專職的講師,因為領導力有外部資源、專業力有業務部門擔綱;我們不是技術專家,在線學習平臺搭建和新媒體應用有專業的公司提供服務;我們也不是咨詢專家,在組織診斷和能力測評等方面,有更先進的工具和技術可以應用。那我們是什么?我們是組織者,做好教室資源預定、桌椅擺放和投影調試、學員簽到和訓后評估、還有茶歇等等。這是一個多么普遍和令人汗顏的現狀!有核心價值的部分都被別人做了,我們號稱CLO、MT,其實我們一直扮演著邊緣的旁觀者,那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其實,培訓的先天性不足,恰恰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后發現,培訓是一個平臺公司,我們是平臺的搭建者。全球最大的出租車公司 Uber 沒有一輛出租車;全球最熱門的媒體所有者 Facebook 沒有一個內容制作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沒有一件商品庫存;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務提供商 Airbnb 沒有任何房產。如何構建一個平臺,并通過技術應用和規則設計吸引我們的員工使用,是當下每個培訓管理者需要考慮的,這就是培訓的核心價值。
培訓的二次創業,就是構建一個培訓平臺公司。怎么玩呢?作為創業的主導者,有三個問題是必須要回答的——
問題一:我們的產品是什么?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只經歷了兩家公司,他們恰好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模式。一個是以人才發展為核心的,培訓體系按照職業發展的路徑進行搭建,比如領導力培養體系,從基層、中層、高層到企業家,專業力培訓體系,從任職資格一級至五級。另一個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培訓的設計就是不斷總結問題的解決方法,形成各個領域內的“XXXX怎么辦”,比如“淡季營銷應該如何做?”“客戶投訴應該如何應對?”等等。
第一種模式以人為中心,關注了人才發展,但培訓的有效和實用性通常較難轉化,培訓更多充當的是人才晉升發展的一紙證書;第二種模式以事為中心,關注了問題解決,但對人才的職業發展潛能挖掘體現不足,培訓往往陷入業務分析、而忽略管理能力的提升。兩種模式都各有利弊,那我們該如何設計培訓的產品呢?
首先,我想讓大家看看我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早晨6:00,洗漱間。打開“羅輯思維”,一邊聽老羅60秒分享、一邊刷牙洗臉,然后蹲在馬桶上回復了“故事”兩個字,看了一篇《會講故事有多重要》——被衡水中學招生辦的故事營銷逗樂了,而他的觀點也引發我的共鳴和思考“好的營銷就是講故事和打動人心”。
早晨6:30,開車去CBD的路上。通過“嘀嗒拼車”搜索到一個美女在附近也去CBD,于是接上她結伴而行,從家鄉聊到了興趣愛好,又共同感慨了北漂的艱辛,北京的路況總是讓人詬病,但我們卻忘記時間,而且油費又省卻了一半。
中午12:10,辦公室。上午的會議剛結束,很餓、但需要馬上把會議紀要整理,打開“餓了么”預定一份蓋飯,20分鐘后餐送達,紀要基本整理完畢。
下午15:00,星巴克。約見一個客戶談合作,圍坐在桌子周圍一邊品著咖啡,一邊交流項目的思路和細節。
晚上19:00,萬達廣場。預定了20:30的《夏洛特煩惱》,離開場還有1個半小時,正好去蜀鄉情去吃烤魚,這家店跟院線有合作,可以憑票享受7.5折優惠。飽餐完,時間剛剛好,買上一個爆米花套餐走進影廳。
晚上22:00,臥室。小朋友又讓我講故事,胖小熊的故事已經講了很多遍了,連自己都不想再講了,于是打開“凱叔講故事”,在凱叔磁性的聲音里,我跟寶貝一起聽著小豬羅西塔的故事睡著了。
在我的一天里,我跟不同的品牌和產品發生著連接,在這些不同的場景中,時間的厚度增加了、時間的效率提升了,也讓時間變得更加輕松和快樂。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通過對細分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場景黏性的定義,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打造一款爆品,而且人們也越來越愿意為特定場景的解決方案付費。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單純看這些場景的產品元素,推送文章、咖啡、送餐服務、影院與餐館、故事盒子等等,都不是什么創新的新鮮事物,但因為在特定的場景組合后便有了全新的體驗和價值。就像樂高玩具一樣,每一塊積木只是一個物品,但因為創意就可以組合成美麗的城堡、可愛的小火車,客戶也會因此為之吸引。
所以,產品就是場景的解決方案。
如果應用到培訓上,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對細分人群工作方式的觀察,識別出這些有價值點的場景,并提出解決方案”。什么是場景?簡單定義就是在特定時間、空間內發生的行為,或者因人物關系構成的具體畫面。
在第一次創業期,我們開發了很多課程,這是我們的核心工作,形成了完善的課程體系,比如XX公司的領導力課程體系,但為什么這些課程在培訓后總是效果不明顯呢?根本的原因,是你沒有針對特定的場景,而更多的是通用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這就很難判斷將來在什么地方可以用得上。
下面我舉幾個場景做個解析:
場景一:年度人力資源預算評審
每年各業務的預算評審就像一次大考一樣,很多部門甚至提前3-4個月就啟動了。各種數據統計分析、各項標桿調研對比、無數次的研討評審、PPT從第一版到“最終最終絕對不改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就這個場景,它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呢?
或許以前,我們的做法是直接開藥方——提供一次《人力資源預算編制評審》的相關課程,這樣的課程和講師市面上是很多的,培訓組織比較容易,但有用么?想要順利通過,就要對幾個問題或細分場景進行判斷——是站在老板角度考慮的么?是基于公司戰略設計的目標么?是否有詳實的數據分析和論證?匯報材料是否邏輯清晰、簡潔明了?如何匯報和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