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推動培訓效果?找準學員情緒的爆發點
一個常見的案例
○地點:某培訓訓練營
○學員:來自同一行業,不同團隊的管理者
○課題:團隊合作與沖突管理
方案A:學員以自己團隊中出現的實際例子對課題進行討論;
結果:回應度和參與度明顯下降,在討論和分享環節經常會出現冷場。
方案B:培訓師用收集的其他案例進行研討,并不斷地告知學員這只是現場互動,不做記錄;
結果:學員參與度從略有回應到逐步提高,在規定時間完成了相關內容的訓練。
學員沒有改變,培訓師沒有改變,只是培訓的內容有了改變,前后卻出現了較大的差異。訪談后我們發現,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學員出于心理保護,影響了自身的情緒,從而導致行為的后退。
認知心理學模型對主體情緒影響非常重要,認知主義除了運用在學習信息處理和記憶培養的訓練中,還有許多為培訓實踐所借鑒的功能。
學員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培訓是一個改變學員知識、技能、態度(KAS)的系列學習過程,涉及態度方面改變的課程難度相對較大,其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該類課程和學員的認知結構受情緒、情感、動機等因素影響。
認知主義心理學理論的核心要點
1.認知的定義: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過去事件的評價,對當前事件的解釋以及對未來事件的預期。是和情緒、情感、動機和行為相聯系的一種功能,而且此功能有較強的調控作用,是人類心理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人的認知活動流程:由緊密銜接的若干階段組成,首先是刺激物經感官成為感官材料。再經過以往的經驗和個人結構的折射,賦予感覺材料具體的意義,構成一個知覺的過程。
3.情緒變為行為的過程:通過知覺過程,會進一步激活情緒系統和運動系統,產生各種情緒和行為動機。這種系統不是純粹、孤立的情緒與行為,而是由認知因素決定的一種特定情緒,從而導致行為的發生和呈現。
4.改變不合理行為:通過改善認知因素的結構、調整認知的邏輯、理順各認知階段的聯系,就能夠改變人的不合理行為。通俗理解就是,通過矯正錯誤的認知過程和觀念,找到不合理情緒、情感、動機背后不合理的想法和概念。從而促使人新認知的構建以及相匹配的新行為的改變。
如何掌握學員的情緒?
目標制定階段
1.充分預測學員的情緒動機因素對培訓的干擾。作好學員個人分析,包括年齡、學歷、行業經驗、以往的參加培訓的經歷、學習喜好、目前狀態等調查。
2.舉例準備要適度。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建議多用第三方舉例。
3.明智的培訓日程安排。盡量不干擾學員的生活日程安排,尤其不能干擾學員重要工作任務的時間節點。
培訓的實施階段
當學員出現由某種情緒導致的行為展現時,培訓師通過使用認知疏導技巧來過渡培訓的效果,掌握該技巧的要素如下:
1.要分辨失控行為的呈現是由情緒系統導致,還是生理運動系統導致。例如:學員對課程沒有反應,是情感的不接納還是身體疲勞的不活躍。
2.要通過探詢技能發現學員的認知系統的邏輯和聯系,保持敏銳度來找到學員的認知因素結構。比如:學員不認同某種理論時,培訓師通過探詢技巧,發現學員對繼往類似事件的認知。
3.培訓師自我情緒的控制。要能維護學員自尊、增強自信。培訓的目的不是批評和否定,是重建和更新。
4.培訓師幫助學員梳理情緒系統。承認學員認知的合理性和客觀性,讓學員認知結構的重組過程不再進一步受到不良情緒的干擾。例如:針對學員對某種觀點的解釋時,培訓師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反饋,會讓學員更加容易開悟和重新構建。
5.避開雞湯效應,避開說教效應、避開“上司頭像”效應。學員的情緒總是存在的,具有暴發性和瞬間性。情緒的呈現影響著學員學習動機的行為。培訓師掌握這一理論的核心能夠幫助學員找到不良情緒背后的原因、讓學員認知由非理性向理性過程逐步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