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為什么沒有效果?
說到培訓,各個企業最普遍也最大的疑問就是:花了那么大的成本和代價(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等一切都含在其中),可為什么收效甚微,扔一塊石頭在湖里還起個水花呢,可這培訓卻連個波紋都沒有?
其實,縱向和橫向比較之后,根據80/20法則,我們發現,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解決辦法也蘊含在其中。
第一個層面體現在:80%的成本是用在招聘還是培訓?
招聘是一個注定要占據80%以上智慧和精力的工作,選拔搞不好,即使耗盡精力掏空心思地去做培養,也注定是吃力不討好。小米的黎萬強在人才觀上堅持“找到一個能頂一百人的關鍵人才”,也正是對員工素養更高追求的體現:雖然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但在根本上,質是不能以量來計算的,尤其是在骨干崗位上,骨干就是骨干,是再多的普通員工也無法替代的。
當一個企業把20%的成本用在招聘上卻把80%的成本用在培訓上時,這個企業很快就會喪失前進的活力,在人才選育用留的第一個隘口就無法通關。不在招聘上下功夫的企業,只會在培訓時痛苦無奈,更會在工作中吃苦頭。招聘選拔的質量,直接決定了第二和第三層面的培訓效能!
第二個層面體現在:80%的成本是用在全員培訓還是骨干培訓?
任何一個企業的產品、運營、營銷和服務培訓等,如果一次性直接拿80%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去培訓全員,而不是分層級培訓,尤其對于最精華的那20%的骨干人員卻缺乏真正有效的培訓,這只能最多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這個產品設計得很復雜不清晰,不利于傳播:就內部來講,骨干人員也無法承擔起骨干的作用,骨干不見得比一般員工懂得更多;就外部來講,客戶未必能認知和接受這一產品。
二是企業管理者短視,忽視了價值的層級傳遞,后患無窮:一旦只能由最高領導層直接去培訓基層員工如何去做的情況出現,那么也就預示著隱患的巨大,雖短時間來說培訓的成效明顯,短平快,但就長期來講,各級管理人員失去了其起承轉合的價值,培訓能力、解讀能力、結合能力、轉化能力、創新能力等會逐步萎縮、喪失,造成瓶頸,制約發展。
第三個層面體現在:80%的成本是用在操作培訓還是挖潛培訓?
很多企業的培訓成本,80%的部分只是在告訴你該怎么做,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是錯的,怎么做是不合理的,于是,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發現:
基層員工全無活力,工作效能低下,工作改進能力不足,創新更無從談起,只懂得如何執行上級的指令,卻不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
而各級管理人員,問題更多,從基層提拔起來的,無法有效承擔起管理的重任,上級指揮他,他可以把工作做好,他卻指揮不了別人。
整個人才的流動、新陳代謝和潛力挖掘,都僵化了。
真正把80%的成本用在挖潛培訓上的企業,是為達到充分激活員工潛力這一基本目標的,而且通過形式各異的方法和教練工具去挖掘和引導員工先成就自己,然后才是成就企業,這與用80%的成本在操作培訓方面是完全不一個方向的,后者是先成就企業,至于能否成就員工自己,那就只能看造化了。
我們會注意到,有些企業,員工離開之后,依然受到各大企業的青睞,員工自己也能夠獲得各個層面的成就,但有些企業,其員工離開之后,基本就是撒在人堆里,銷聲匿跡了。
所以,從培訓來講:
組織強員工弱的企業,培訓必定強大,但只能成就企業,員工的成就被壓抑了,員工只是被當做工作流水線的一個環節而已。
而組織弱員工強的企業,如果企業內部員工普遍較強,那么這樣的企業,挖潛能力強大,組織能力薄弱,企業遲早會裂變,卻不見得是培訓的功勞,最可惜的是,留不住人才,人才培養出來就離開了,再不回頭。
只有那些組織強員工也強的企業,必定是培訓注重挖潛,也能夠引領好方向的,企業就如同鐵板一樣牢不可破,而且茁壯發展,勢不可擋!
所以,培訓的起點不在培訓,在招聘,可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即便是培訓再用力也是事倍功半;缺少卓有成效的分層級培訓和化整為零的培訓,即便是培訓成本再高也終究是不能達成所愿;無法激發員工潛能的培訓,即便是培訓后的執行力再強,也總不過是受到員工內心的抵觸,抵消了培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