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用來放風的培訓 在外籍咨詢師眼中長這樣
提高員工敬業度、改善盈利狀況、避免勞務糾紛,中國老板往往將企業培訓當做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而事實并非如此。
大家用來放風的培訓 在外籍咨詢師眼中長這樣
“我2007年在中國入行時,余世維的光碟賣得正紅火。”來自新加坡的管理咨詢師黃常捷(C. J. Ng)回憶說。他服務于方相管理咨詢公司,曾為包括IBM、普華永道、強生醫療、德州儀器、中國電信、平安保險、洲際酒店集團等多家知名企業提供培訓。
初入職場的90后對于“余世維”三個字恐怕除了陌生只有陌生。但他在2005前后年,作為“華人管理教育第一人”受到中國企業瘋狂追捧,其有關執行力、企業戰略等授課內容也隨之被奉為企業管理準則。
這 與當時的經濟背景息息相關。2001年,中國成為WTO正式成員國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官方調研后發布的《2002年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顯示,私營 企業的銷售利潤率逐年下降,1996年為7.9%,1999年為5%,2001年則下降到3.6%。企業主意識到生意不再好做,錯誤的決策以及執行極有可 能帶來滅頂之災,管理培訓大師們正好以救世主般的形象閃亮登場。
在 這位外籍咨詢師眼中,雖然中國企業逐漸意識hr369.com到培訓的重要性,但理解方式卻與西方成熟國家相去甚遠。從執行上來說,在華企業非常流行請“外來和尚敲鐘”,即 資深外籍咨詢師,最理想狀態是某本管理類書籍的作者。不過,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一二后不再乖乖買賬,因為這些“傳教士”的國際化觀念難以落地,向員工灌輸 框架性內容顯然無甚作用。
而更重要的是,培訓的主題未必與員工亟需提升、改善的方面有關。黃常捷說道:“說的基本是熱門話題,頂多(事前)發一些問卷問大家對什么感興趣。他們更多的是將員工培訓等同于員工福利,兩三天的培訓附加兩三天的旅游。”
此外,HR或者資深老員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80后員工太難管教”實則反映出企業對于培訓的期待值:洗腦,聽指揮、聽指令的上下級文化體現在民企的方方面面。拿績效考核舉例,受中國傳統君臣等級觀念影響,“360°考核法”在中國民營企業很難看到。
這 項由員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屬、同仁同事甚至顧客等從全方位、各個角度來評估人員的方法,自1980年代以來迅速為國際上眾多企業所采用。位列《財富》排 行榜前1000的全球大公司中,超過90%的公司應用了360°考核法,而在中國,僅個別企業,例如阿里巴巴采取這種方式。
近年來,全球知名的中國企業家不斷涌現,然而用國際標準來看,可能又是另一個故事。越來越多企業在布局海外市場時,并不向外派高管提供當體文化培訓,也不看重與當地雇員的交流,而且放權性極低,一味遵循中國營運模式。
另一個令國外咨詢師擔憂的是民企對于職業經理人的接受程度。在合伙制公司中,職業經理人模式大行其道,而家族企業則完全不同。黃常捷說:“找一個外人來指揮家族成員,這已經很難了,但別說撇走他們或是創業初期一起打江山的元老們。”
在 老外眼中,中國不乏成功企業案例。2004年,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后,不是簡單地保留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營運中心繼而甩手不管,在海外并購方面經 驗豐富的聯想首席執行官楊元慶曾對媒體表示:“我們花在文化融合上的精力并不少于業務流程和企業運作方面。”如今大眾看到的聯想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個人電腦 廠商。
在黃常捷公司的客戶名單中外資公司依舊是大頭,占了有八成,其余是內資企業。他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公司咨詢師都是老外,而且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從外資企業的角度出發,它們希望培訓師既了解國外(指外企)制度,也能引起國內員工共鳴。”
在 公司成立伊始,客戶清一色是外資企業。在如今的兩成內資企業客戶中,其中有些純粹出于好奇,想看一看能說中文的老外。另一些則有賴于近年來愈加頻繁的并 購、合資交易。中國高管希望能更好地與外方溝通,亦或是國際合作伙伴需要中方員工遵循國際化方式,這些雙向往來釋放了不少培訓需求。
黃 常捷在聊到中國時表示,這里的市場大到無法估算。門檻低是其中一個原因,任何人只要在工商局注冊一家咨詢公司,就能開張迎客。尚未開發的那塊市場蛋糕雖然 誘人,但中小型咨詢公司通常受制于空間距離。他說道:“我們這個行業是勞動力密集行業,但勞動力非常昂貴。我們基本接上海、蘇州的案子,離得越遠越吃力, 開拓的成本太高。”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管理咨詢公司也并非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更多時候只是畫張圖,企業能否貫徹還是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