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讓150億打了水漂
對于扶持小微企業,中央確定了有關財稅金融政策的“國九條”,其中150億元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頗讓輿論騷動,好像直接給錢最體現政策扶持決心,效果最立竿見影。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昨日也透露,關于基金的運作與管理,每年安排30億元,分五年安排?,F在只確定了重要方向,財政部、工信部等有關部門還將進一步通過研究,確定具體運作的相關細節。
150億元雖然不少了,但是相對于嗷嗷待哺的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恐怕也只能是杯水車薪。150億元更大的作用是在于政策示范作用。工信部說“今年小型微型企業不會出現大面積的資金斷裂、倒閉問題”,跟有沒有150億元發展基金關系不大。
盡管杯水車薪,這150億元也是要用在刀刃上的,使其盡最大可能發揮扶持小微企業的初衷,讓那些在重點扶持行業內的資金緊張的小微企業可以渡過難關。然而,主觀愿望上希望將這筆資金給最需要的小微企業,但是分配的時候卻常會面臨因信息不對稱和尋租而導致效率損失。政府部門也是有自己喜好的,給誰錢和不給誰錢對于政府部門而言那是一種特權。哪個小微企業是未來的Facebook,就如同和氏璧之前的璞玉,普通大眾看不出來,政府也沒有這種火眼金睛。既如此,政府分配起錢來,自由裁量權就大了起來,可如果這種自由裁量權是一種沒有約束的權力,那么可資扶持的小微企業標準就有可能是人治和領導下的標準,甚至這標準極端一點,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最后導致能否獲得中央財政這150億元的資助,跑關系比經營水平更重要。
更何況,現在什么企業都敢說自己是科技創新企業,這不生產啤酒的就轉型去研究疫苗去了,最后研究不出來不也沒什么,罵騙子的有之,更多的是自我安慰,騙子太多了,也不差這一個。這顯然也加大了政府部門選擇具備扶持條件的小微企業的難度。因此,150億元基金的具體運作與管理,就不能只是粗線條的,而是應該做到精細化管理,光看是不是符合創新型、科技型的企業也是靠不住的。
其實,千方百計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撥款支持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一項。我們可以看看國企改革的思路,在整個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國企改革的思路一直是放權讓利的承包制,相當于給錢,但成效不大;而當90年代后期將產權改革定為突破口后,抓大放小之后,國企脫胎換骨,反倒成了福布斯世界500強的常客和主力軍。為什么?因為在體制上進行了創新和改革(壟斷也是另一個因素,但是這里不予討論)。對于小微企業,給予更寬松的商業自由和融資環境,實在是比讓中央財政掏錢更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