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馂槭裁磿霈F繳費基數標準極高、收支缺口卻越來越大的現象呢?
社?;馂槭裁磿霈F繳費基數標準極高、收支缺口卻越來越大的現象呢? 據媒體報道,目前我國單位和個人為在職職工繳納的五項社會保險,約為職工個人工資的46%。人社部曾表示,在列出統計數據的173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社會保險繳費率居第13位,高于16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養老保險繳費率偏高。
而據媒體推算,如果上班族按月繳納社保,即使只拿北京社會平均工資水準的收入,整個職業生涯個人和單位的社保繳費也會達到百萬元之巨。而職工最終能夠拿到手的,平均可能不超過50%。也就是說,替代率只有5成不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寧可選擇商業保險也不繳社會保險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另據報道,在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標準極高的情況下,社保資金缺口卻在不斷擴大。按照2015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顯示,剔除財政補貼因素后今年的“虧空”將超過3000億,達到去年的兩倍。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繳費基數標準極高、收支缺口卻越來越大的現象呢?除了歷史包袱沉重、保值增值率不高等因素之外,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參保率低、覆蓋面不高。其中,社會保險已淪落為產業工人保險是最主要的問題之一。
眾所周知,從這些年來的實際情況看,雖然各級在不斷上調繳費基數標準的同時,也在積極鼓勵居民參與社會保險、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但是,效果卻并不明顯。因為,鼓勵和努力的范圍始終放在了實體產業和產業工人身上,而沒有擴大到其他領域和范圍,導致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的效率不高、作用不大。
實際上,在很多領域,繳納社會保險的物質條件比實體企業好得多,如房地產領域。但是,由于員工流動性強、管理薄弱,因此,絕大多數都游離于社會保險繳納范圍,從而使企業較好地回避了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也失去了一塊社會保險的重要來源。相反,如果社會保險的征繳能夠有效輻射到房地產領域,從前些年房地產市場的火爆來看,其對社會保險的貢獻一定不會少。即便是現在,能夠提供的社會保險也基礎非常厚實。問題在于,有關方面似乎并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過認真研究,而只是一味地將眼睛盯在了實體產業和產業工人身上,使社會保險逐步演變成產業工人保險。自然,社會保險的收支矛盾也就無法避免了,社會保險繳基數標準過高的問題也就難以解決了。最終,導致社會保險的“安全閥”作用越來越小,效果越來越差。
也正因為如此,在研究如何化解社會保險收支矛盾、緩解社會保險支付壓力、降低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標準問題上,應當更多地把眼睛轉向如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將更多的企業和員工納入到社會保險征繳范圍上來。一方面,加大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消除體制和機制方面的障礙,讓社會保險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動起來,從而激發廣大居民參保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將游離于社保參與范圍的企業和員工,納入到社保征繳范圍,如果企業不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有關方面就按企業工資發放情況按一定比例征收社會保險費,迫使這些企業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這方面,對房地產開發、施工等員工流動性較大的企業,更應當強化這方面的工作。
要知道,盡管農村居民很多尚沒有參加社會保險,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早晚也會被全部納入到社會保險參加范圍的。到時候,同樣會出現諸如城市居民一樣的社保缺口。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從現在開始就做好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工作,避免再度出現歷史包袱沉重而增加社會保險基金缺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