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關閉潮:3年一輪回 2017樓市還能有多慘?
交織著國人愛恨情仇的房地產行業,正經受前途未卜的“生死劫”。剛傳出的中介關店潮,折射出北京二手房市場的慘淡景象。
這個靠天吃飯的“泥腿子”行業比起群雄圍獵的新房市場,也輕松不到哪里去。一方面頂著政策監管壓力,一方面遭遇訂單暴跌的經營困境,中介們何時才能挨過這個樓市凜冬,還是未知數。
幾乎同時,全國多地銀行上調房貸利率甚至停貸,提高買房人的入場門檻。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55個城市發布了各種調控政策160多次。種種跡象表明,這已衍化為一場全方位、無死角的調控,而它的“藥效”來得可能比預想中更強烈,也更持久。
在樓市遇冷、嚴查市場的背景下,房地產中介經受的“生死劫”成為當前房地產行業的一個縮影。
近日,關于中介“關店潮”的消息甚囂塵上?!蹲C券日報》據北京住建委提供的數據稱,受北京“3·17”新政影響,目前除中介自行關閉138家門店外,另有520家中介機構及門店被查處。
一名房地產中介人士曾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他從業10多年以來,從未遇見過如此大規模的整頓風暴。有人甚至用“史詩級別”來形容北京這一輪房地產調控。
01
樓市變天!
“靠天吃飯”的中介,日子并不好過
一直以來,二手房作為樓市的風向標而備受關注,尤其是在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伴隨供地減少、新房市場豪宅化,二手房市場(也叫存量房市場)就成了主力軍。由此,中介關店潮對輿情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事件本身。
首當其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鏈家門”關閉門店,究竟是源自監管壓力,還是經營壓力?
3月23日,市住建委曾召集鏈家等北京市十大中介機構負責人,進行集體約談,主旨在于規范中介機構的行為,落實正在實施的樓市調控新政。
從公開報道的內容看,關閉門店是因監管主動進行合規整治,這屬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內,但卻一定不是真相的全部。
購房者寄望于新政的嚴苛,能讓高昂的房價有所低頭,因而放緩了買房的步伐,而二手房交易中的賣方,則更不希望在房價下降的預期中做賠本買賣,索性將房產出租。對于房產中介而言,成交量就是生命線,但在買賣雙方收緊的夾擊中,他們的日子不好過。
梳理新聞報道可以發現,北京部分地區二手房價格環比已經開始出現下跌,北京這種超級一線城市,即使能保持“有價”但“無市”,對于中介這種以量為生(依靠撮合成交收取中介費)的行業,無疑是致命的。
正如網絡作者“三個火槍手”所說,“如果有錢賺,誰會因為所謂的監管去關店啊?政府監管又不是第一次了。核心還是生意沒法做了。”
在方正證券房地產首席分析師夏磊眼中,一些大型地產中介機構相繼關閉門店的做法是比較理性的。2016年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量預計在今年和明年都不會再重現,而在樓市去年持續火熱過程中,地產中介的快速擴張也為其自身背負了很多硬資產,所以,關閉門店的做法不能說是對未來地產前景的恐慌,說其是理性的抉擇可能更加合適。
02
過往中介關店潮,
樓市最好的晴雨表
實際上,中介關店潮并非像某些新聞里描述的“首次出現”,在2008年至今的近10年里,類似情形已經多次上演。
第一波:2008年
時代背景:全球金融危機,樓市量價齊跌,多項數據指標降至冰點。
事件縮影:當時北京規模最大的房產中介——中大恒基關閉了40余家門店。
市場水溫:2008年北京二手房市場成交量僅7萬余套,與2017年9.7萬套相比,下滑幅度高達近25%。
第二波:2011年
時代背景:受“京十五條”調控影響,二手房成交量大幅下滑。
事件縮影:北京二手房中介關閉門店約1000家左右,門店已經連續7個月關店百家以上。上海二手房中介門店從高峰時有1.8萬家,下降至1.2萬家。
市場水溫:北京二手房月均成交8000套左右,與去年相比大約下降50%。10月上海二手房成交僅8103套,同比下跌40%。
第三波:2014年
時代背景:受“國五條”調控影響,樓市從“黃金時代”轉向“白銀時代”,新房和二手房同時陷入冰凍期。
事件縮影:繼傳出上海大型中介機構裁員消息后,北京中原地產大規模收縮郊區門店,轉而主攻城區,另一大品牌中介21世紀不動產也傳出了壓縮在京門店的消息。
市場水溫:2014年上半年,北京全市二手住宅網簽量僅4.4萬套,環比大跌34.4%,同比大跌53.5%,市場成交量大幅萎縮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谷。
第四波:現在
時代背景:北京“317”樓市新政,中介整頓力度加大
事件縮影:鏈家累計關閉近87家門店,其中治理開墻打洞關閉門店34家,關閉學區內門店9家,關閉商辦小區邊門店44家。
市場水溫:2017年4月,北京二手住宅共成交16794套,環比下降35.12%。
03
全方位、無死角調控,
“藥效”可能遠超你想象
與這輪中介關店潮并行的一個消息也需要注意。據中原地產統計,4月以來,在全國35個城市533家銀行中,有122家銀行首套房貸利率上升,占比22.89%,目前二套房貸主流利率是基準上浮10%,并有12家銀行已經停貸。
迄今,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的次數之多、力度之大,超過了以往。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55個城市發布了各種調控政策160多次。如果從2016年9月30日開啟的全國19城調控潮正式算起,這波房地產周期的調控持久戰已經打了7個多月。
以北京為例,3月17日以來,房地產市場調控先是住房信貸收緊,實行認房又認貸、提高二套首付比例、降低貸款最高年限,接著又對非京籍購房納稅嚴格按連續60個月計算。再然后,“認房認貸又認離”,離婚一年內申請貸款按二套房貸算,并對過道、車庫、廊等異型房實行“三不政策”,3月26日又嚴格商辦銷售。60天內,北京連續出臺十余項措施調控房地產,招招劍指投資投機性炒房。
可以說,這是一波以北京為軸心的全方位、無死角的連環調控。
“3月份開始的這一輪樓市調控,主要政策就是恢復認房又認貸,從市場交易情況來看,各地樓市快速降溫。”中原地產分析師張大偉認為,樓市成交“退燒”后,預計房地產信貸政策的收緊將使得市場成交繼續回落。
關于房貸收緊的態勢,北京市房地產業協會秘書長陳志表示,通過收緊金融杠桿可以壓抑市場購買沖動與杠桿投資,防范超越市場承受能力的資金風險。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認為,北京作為樓市風向標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政策都將是從嚴趨緊、毫無松動可能的,所以市場的降溫趨穩已成定局,而房價也將再無上漲的空間和動力,進一步下滑是大勢所趨。
“調控來調控去,調控畢竟是短期的效率,本輪調控是和整頓相結合的,主要是因為有些害群之馬搗亂,包括一些開發商、中間商,所以才會有整頓市場。” 住建部住房改革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指出,為改變現狀,中央和地方的領導小組會,都提出來要進行供給側的改革,要建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房地產市場具有周期性,不是市場健康就不需要長效機制,必須把調控和長效機制結合起來。
視線拉回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要求回歸住房居住屬性。隨后,北京政府表態2017年嚴控房價,做到環比不增長。從春節后,全國房地產市場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措施來看,本輪調控的意義也許比多數人預想的更深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防控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作為2017年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由此可見,中央對防控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問題的重視,當中必然包括房地產泡沫問題。
其實,本次樓市調控思路還體現了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這將有助于我國經濟增長能夠擺脫對房地產市場的過度依賴。
“如果你不能用新的思維看房地產市場,你將再一次被市場愚弄。”去年“9.30”以來,馬光遠一直堅持“中國房地產的天變了”,當前中國房地產的基本面、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方向性轉變,以及未來關于房地產的制度構建的出發點都和過去完全不同。
在房地產已經到了歷史高位的情況下,政策和行業將面臨新的挑戰,比如,如何面對存量房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政策也好,制度建設也好,甚至房地產這個產業的初心都和過去完全不同。如果簡單拿過去的思維去研判政策和市場,勢必得到非?;闹嚨慕Y論。”馬光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