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遞易母公司年虧損13億,智能快遞柜路在何方?
國內24小時快遞代收貨服務提供者速遞易如今面臨虧損。
速遞易是緩解快遞行業“最后100米”難題的智能快遞柜提供者,它進入智能快遞柜行業較早、同時擁有市場份額比例較大。
日前,遞易母公司三泰控股2016年年報披露,營業收入10.39億元,同比減少27.12%,歸母凈利潤-13.04億元,同比減少3337.67%。三泰控股主要業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以速遞易業務為核心的創新業務,二是以金融服務外包業務、金融自助設備業務及金融安防業務為主的傳統業務。其中涉及到速遞易的虧損額有5個億。
智能快遞柜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格口資源不足、密度不夠、成本太高,企業未能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導致智能快遞柜虧損。如此境況之下,智能快遞柜又該何去何從?
盈利模式缺失及使用率不高使虧損加劇
根據遞易母公司三泰控股2016年年報披露,速遞易虧損主因是報告期內線下網點規模較大,整體設備折舊及運營費用增加,導致營業成本和費用較上年同期上升較大等原因,致使速遞易業務較上年同期虧損擴大。另外加大對自身社區生活服務的宣傳,占用了部分廣告資源,同時由于探索速遞易社區新媒體運營模式,預留了部分廣告資源,導致廣告收入減少;加之市場競爭加劇,為增強用戶粘性,速遞易在寄派件業務方面實施了優惠營銷策略,收入相應減少;由此造成速遞易業務整體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記者就相關虧損問題及原因采訪速遞易相關工作人員,但截至記者發稿,遞易相關人員并沒有給予答復。
對于速遞易虧損現象,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作出了分析,他認為,速遞易基于設備運營,大面積全國布局之下,與競爭對手相比,缺乏獲客能力,成為社區低頻需求設備,加之國內智能快遞柜消費市場仍處于培育期。這種虧損是成長的代價。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行業的主要投入,是在智能快遞柜的成本及進駐物業時所需的費用。而智能快遞柜的利用率并不高,記者在走訪調查時發現,小區智能快遞柜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記者看到一位正在送快遞的中通公司快遞員,發現他并沒有把快遞放入智能快遞柜。記者隨即采訪這位快遞員這是什么原因??爝f員回答說,他在該小區配送快遞已有4年時間了,該小區安裝智能快遞柜已有一年多時間,起初用的人還挺多,但是后來逐漸開始變少。很多用戶在嘗試使用一段時間后開始覺得麻煩,不僅收費還得需要自己取,有些人干脆不取件,快遞就在智能快遞柜里放好幾天,這時用戶追究快遞責任時,快遞員只好將包裹取出后再交給消費者,同時還要受到消費者的埋怨和申訴。
相關數據顯示, 2016年快遞入柜量約為11.7億單,快遞入柜率為3.7%。記者進對上述快遞公司就快遞柜的合作方法等相關問題進行采訪,但截至發稿時,對方并未給予回復。
記者調查走訪時發現,用戶對智能快遞柜,“有時歡喜有時憂”。當用戶不在家時,就可將快遞存至智能快遞柜,等用戶回來時自取,對于不在家而無法及時接受到快遞的用戶來說是好事,安全放心可靠。同時也有用戶對《商學院》記者說,“在接收快遞時,我沒有選擇使用快遞柜的方式,但是快遞員會默認放在快遞柜,我被迫選擇需要去快遞柜取,即使我在家,需要我再去拿,很麻煩,我希望是有選擇性的,如不在家時,可以放在快遞柜。”
另外,中通某快遞員對記者說,當有些用戶知道快遞柜需要安裝APP,才能取出在快遞柜的包裹時用戶就不開心。超時收費問題也是一種煩惱,用戶不希望在自己付快遞費之后再付其他費用,這是一種額外的費用,遭到了用戶的排斥。用戶在使用快遞時,需要的是一種服務,而不是希望給自己增加負擔,如果增加負擔時,用戶會選擇逃避不接受。
速遞易的盈利模式是靠箱體廣告和新媒體廣告及派件、超時等模式盈利。但由于閑置率較高,僅靠廣告費用實際收入較低。而靠快遞員的使用每入柜1件快遞,速遞易將收取2~3元,而消費者如果超過24小時每天需要收費1元的這種“快遞員付費+用戶超期費”的付費模式,同樣難以支持運轉。在收費模式上,楊達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社區快遞柜服務市場,目前還不到談盈利模式的階段,普遍處于消費培育期。它的贏利,如果僅僅是基于貨柜謀贏利,或許永遠不能贏利。因為智能快遞柜是流通服務鏈的末端一環,掰掉了單獨做贏利,很快將枯竭無利。需要靠生態互哺和增值服務,為整個流通服務鏈創造價值。在消費還沒成熟和服務鏈條還沒打通的情況下,收費是飲鴆止渴。智能快遞柜是流通服務鏈的最末一環,謀求“以費養柜”,基本養不活柜;只有“以流養柜”,才可能養起全國一張網的智能柜。這個“流”是融通電商和物流服務的全流程,能通過大數據為消費者和貨主提供延伸服務,這時的柜只是全流程的一個個水龍頭,做全流程服務之下的柜才能活。反之,擰下來的水龍頭很難活下來。
值得關注的是,速遞易是第三方企業或商戶提供的資源接口,從而使速遞易資源最大化使用,速遞易不參與物流過程,而由順豐、申通、韻達、中通、普洛斯等聯合推出的豐巢,自帶用戶流量,加速物流生態體系,有競爭優勢。相比之下,第三方角色和單一的盈利模式讓速遞易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尷尬位置。
楊達卿認為,智能快遞柜市場普遍虧損,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目前在中國還屬于消費培育期,但市場主體日益分化,一是,來自快遞企業的智能快遞柜,比如順豐及申通等共建的豐巢、中郵旗下易郵柜,有訂單導流和服務鏈接,網絡布局大,容易把智能快遞柜資源盤活。二是,來自設備生產制造企業,比如三泰控股旗下的速遞易和中集旗下中集e棧,成為社會物流設備運營商,為快遞物流企業承接服務,但獲客能力較差,網絡布局難,低頻需求,經營上普遍困難;三是,基于閉環服務的智能柜經營者,比如專注校園遞易智能,網絡布局不需要很大,但服務于學生等群體,有高頻需求,且不斷植入服務內容,可以穩健經營。四是,電商企業推出自提智能柜,如京東和蘇寧等針對一線城市推出智能柜,發展上具有不確定性,需要逐步打造開放性平臺。
楊達卿對此給出了建議,快遞柜企業價值在服務,“占地為王”的思維是傳統商業時代的思維,需要摒棄。智能快遞柜服務市場發展,一則,只有在把電商、快遞等服務生態融通后,打破快遞柜“社區孤島”效應,才可能謀取商業利潤;二是,只有在形成區域一張網,甚至全國一張網之后,才可能贏得更大的商業價值。
探索盈利新模式
速遞易的投入相當大,越大的投入,虧損更加嚴重。速遞易官網顯示,速遞易服務中國 79 座城市,布放運營智能快遞柜5.6萬個,合計箱格262萬個。2016年快遞入柜量約為11.7億單,快遞入柜率為3.7%。速遞易2014、2015、2016年投件量分別為8,400萬,2.1億,4.4億,年均復合增速73%,2016年入柜量占行業總量近40%。
可以看出線下網點規模較大,帶來的是整體設備折舊及運營費用增加,致營業成本和費用也會隨之增長,使速遞易業務較上年同期虧損擴大。對此,三泰控股對速遞易的業務重心進行了調整。據了解,公司受共享單車啟發并總結分析了2016年在北京試點智能寄件業務經驗的基礎上,以“協作、共享”為設計理念,打造一款智能寄件服務產品——速遞易“小黃筒”,隨著“小黃筒”移動化、密集化的大規模投入使用,將為用戶帶來隨時隨地輕松完成投寄件的服務體驗。
三泰控股在年報中提到,保持速遞易5.6萬套設備保有量,新增1萬-3萬套寄件邊柜,鋪設3萬-10萬套寄件小黃筒,力爭全年各類終端設備保有量合計達15萬套。速遞易希望通過全新的寄件業務嘗試達到盈利目的。
楊達卿認為,較好的運營模式應該是遵循幾個原則,一則,基于開放性平臺,如豐巢等智能柜運營能做到“旱澇保收”;二則,與電商等消費平臺聯通,如京東等智能柜,利于反向引導消費,成為社區智能消費柜臺;三則,能與社區人群的良性互動,構筑包括廣告等閉環服務生態。
楊達卿對《商學院》記者說,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到來和人力成本不斷高漲,未來的智能快遞柜的應用,將不斷提高。智能快遞柜目前只是以最后一公里服務的補充設備,解決快遞員和消費者時間錯配的問題,但如果智能快遞柜形成網絡化布局后,第一,服務于商家,做直投廣告。智能柜通過電子顯示屏等可向固定人群的直投廣告,有較直接的廣告價值;第二,服務于消費者,做智能推銷員。社區智能柜或成為一個社區“智能消費柜臺”,依據服務后臺的大數據,為社區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消費建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