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積極式員工的管理建議
在《西游記》當中,唐僧師徒中最沒有存在感的便是沙僧了。有人總結沙僧在《西游記》中的臺詞,大概只有“師傅被抓走了”類似的幾句。
沙僧給人的印象就是個沉默寡言的老好人,取經走了十四年,基本上就沒他什么戲。妖精都讓大師兄打了,行李都讓二師兄挑了(很多人被86版電視劇誤導了,其實在原著中沙僧是很少挑擔的,大部分情況下是豬八戒在挑擔),他只負責牽著白龍馬,可是白龍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變的,用得著牽嗎?行李里面只有一個紫金缽值點錢,其他沒什么值錢的東西,行李用得著看嗎?
在取經隊伍中,沙僧的工作任務和孫悟空、豬八戒是基本相同的,負責消滅妖怪,保護唐僧,使取經隊伍得以前進。第三十一回孫悟空對黃袍怪說:“你來,你來,打倒你,才是功績!”第五十七回觀音對孫悟空說:“比那妖禽怪獸、鬼魅精魔不同。那個打死,是你的功績。”估計到了靈山,是要看打死多少妖怪計算績效工資的,因此后來孫悟空評上了斗戰勝佛的職稱。難怪孫悟空一聽見某處有妖怪,就心花怒放,連說老孫的買賣來了。比如烏雞國那一回,孫悟空聽了唐僧講烏雞國國王托夢給他后說:“不消說了,他來托夢與你,分明是照顧老孫一場生意。”豬八戒看見一個死妖怪(比如蟒蛇精),也要上去筑一耙,好算做自己的功勞。
但是沙僧很奇怪,非常的淡定。從頭看到尾,沙僧總是說,我看著師父,當師父被捉走后,他又說我看著行李,想幫的時候就上去打打醬油,不想幫就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看熱鬧,時不時還說幾句風涼話,再就是干脆讓妖怪抓去,一上場打不了幾下就束手被擒了,總之是不肯賣力上前。唯一他打死的一個,還是個冒充自己的猴妖。他成為職場上的“三不”男人:不負責、不摻和、不出錯。如果西行一路,孫悟空出力100%的話,豬八戒可算是60%,沙僧頂多40%。原來沙僧才是隱藏最深的神話版“心機婊”啊。
前文分析過了,沙僧的能耐跟孫悟空、豬八戒是差不太多的,作為第一個被觀音選中且寄予厚望的人,他為什么就不打妖怪呢?他難道對績效工資不感興趣嗎?沙僧這是腫么了?
當初觀音與沙僧達成的交易是:沙僧保護唐Sir安全=不再飛劍穿心+官復原職。老沙在天庭工作多年,他心里十分清楚,不再飛劍穿心這個承諾,以觀音的能力是完全可以兌現的,而官復原職——繼續當玉皇大帝的保鏢,幾乎比較難以實現。天庭的編制是很緊的,一個蘿卜一個坑。他被開除了仙籍之后,玉帝身邊肯定會有新的保鏢,他官復原職意味著,觀音要說服玉帝把別人替換掉,這個難度可想而知。也就是說,他再怎么努力,也是不太可能官復原職的。但是他只要留在取經團隊當中,就不再被飛劍穿心了。
沙僧最大的需要是安全需要,因為一旦取經不成,團隊解散,唐僧可以回長安,孫悟空可以回花果山,豬八戒可以回高老莊或去棧洞,唯獨他沒有地方去,他不可能再回流沙河吧。
因此,對于沙僧來說,最劃算的策略就是混:既不很努力,也不得罪人,更不會離開,而且還不讓團隊解散。因為一旦團隊解散,取經失敗了,他就只能回到流沙河,繼續忍受飛劍穿心的痛苦。
所以在第四十回,孫悟空因唐僧不聽他意見而被紅孩兒捉走,提出“該散了”時,八戒馬上附和說“趁早散了”,而沙僧的反應則是: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道:“師兄,你都說的是那里話。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護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經,將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說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說我們有始無終也!”
其實沙僧就是一個很會說場面話、不干實事、瞎混的人。他的這番表態,馬上讓孫悟空消了氣。像這樣一個混日子的人,為什么還能留在取經隊伍當中,沒有被清理出去呢?
因為沙僧誰都不得罪,從孫悟空的角度看:老沙偶爾幫忙打妖怪,又不爭功,人很nice;從豬八戒的角度看:老沙偶爾幫忙挑擔,又不爭功,人很nice;從唐僧的角度看:小沙經常陪著嘮嗑,人很nice,領導就從來沒有批評過他。
所以,沙僧一直跟著取經隊伍在走,盡管他不打妖怪、不干重活,但依然是在履行勞動合同,觀音菩薩也不能單方面毀約,沒把他這個只出工不出力的人清理出去。
現實啟示
按照雙因素理論,導致員工滿意的因素與導致不滿意的因素是有本質差別的,赫茨伯格將它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沙僧之所以缺少工作動力,主要的原因在于只有保健因素起作用(加入取經隊伍可免除萬劍穿心之苦),而沒有激勵因素。
保健因素只能起到保持員工積極性和維持工作現狀作用,如:規章制度、工資水平、工作環境、勞動保護等,處理得不好會引發人們對工作的不滿情緒,但處理得好也只不過預防或消除了這種不滿,而不能起真正的激勵作用。換句話說,這些因素,只能安撫員工而不能激勵員工。
與保健因素相區別的是激勵因素,包括:工作表現機會和工作帶來的愉悅;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績而得到獎勵;對未來發展的期望;職務上的責任感等等。只有激勵因素才能真正起到對員工的激勵作用。
作為領導者要做的是,盡量把保健因素轉化為激勵因素,避免把激勵因素轉化為保健因素。實踐中把激勵因素轉變為保健因素的例子很多。比如:有的公司每年都發放不隨公司業績浮動的、固定數額的獎金;還有的公司僅僅按照員工的司齡來晉級等等。相反,如果依據員工的業績和努力程度發放數額不等的獎金,將會使員工明顯預期到,努力工作的行為會給個人帶來有形的物質利益,從而使員工獲得極大程度的激勵感。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目標激勵時,目標設置不能太高,承諾的獎勵也不能太高(比如像沙僧的官復原職),否則員工會覺得是很難達到的,這時激勵因素就會變成保健因素了,員工就不會努力去爭取。最合適的目標,應該跳一跳夠得著的。
常見誤區:
一些領導者把留住人才與提高員工積極性等同起來。事實上,兩者是有差別的。工資與福利不是激勵因素,工資高可以降低離職率,但不會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但如果隨便降低員工的工資或降低福利,就會導致員工的不滿,發生人才流失現象。
例如,有一家企業前幾年經營業績下滑,為了降低成本,將所有員工工資下調20%,并減少一部分福利(出差補貼、餐補),結果導致很多員工不滿,紛紛跳槽,半年之內,核心員工流失45%。
許多領導在管理沙僧這一類員工時都犯過錯誤,往往認為這類員工聽話、服從安排,始終和領導保持高度一致,不提反對意見,就認為他們忠誠、可靠,因此就重用他們,把他們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結果卻被這類人給壞事了。
像沙僧這類人表面上看對組織沒什么影響,實際上他的破壞力是非常大,他們就是馬云所說的兔子一類的員工。一個組織要保持健康持續的運轉,是必須要把沙僧這一類人清理出去的。當然,做為領導者,也要反思自己的領導行為,有沒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有沒有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在你的組織中,有沙僧這類員工嗎?你是怎么管理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