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關口前移 就地解決問題
一張圓桌,幾把高背椅, 墻上懸掛著 “人民調解促和諧”的銀色大字。這就是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四里河街道桃花園社區的 “金牌調解室”。
“金牌調解室” 是廬陽區在社區設立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室。 調解工作室的工作人員,由社區黨員、 居民代表、 法官、檢察官、 律師等共同擔當。 調解室自2013年6月成立以來, 由于街道及社區定期評選 “金牌調解師”, 故更名為 “金牌調解室”。在這里, 無論是拖欠工資、 超時加班, 還是工傷賠償, 都能得到妥善解決。
簡單問題現場立刻解決
桃花園社區地處合肥市西北部北二環路, 轄區總面積2.2平方公里,現有兩個居民小區。轄區有廬陽區法院、 廬陽區檢察院等35家企事業單位以及48個商業網點,常住人口8300余人。
近年來,四里河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突出以 “調” 為主、以 “快”為先,注重基層調解、 庭前調解, 將解決爭議的關口前移,就近就地把問題消滅在萌芽、 解決在基層,及時有效地化解勞動用工矛盾。
桃花園社區雖然不大, 但勞動糾紛時有發生。為了落實街道的調解方針,社區調解員往往在第一時間到達勞資糾紛現場,迅速及時地解決問題,制止矛盾升級。
轄區經營戶李老板經營一家小飯店,雇用了3名服務員, 生意并不景氣。其中一位服務員因身體原因,經常請假,李老板為此辭退了這名服務員。服務員卻提出, 干了兩年時間,希望店主給予一些經濟補償。李老板認為,你干活我付工資,不可能給多余的經濟補償, 兩人在店內發生爭執。
服務員撥打了廬陽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的電話,仲裁院將事情反饋給桃花園社區。調解員李升立刻前往該飯店調解糾紛,平復雙方心情,避免矛盾升級。他一方面告知李老板 《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但應當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以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另一方面,他勸告服務員,雖然有法律條文的支持,但飯店生意不景氣, 店主也不容易,相處兩年多的感情比金錢重要。
最終,在調解員李升的積極協調和勸解下,店主和勞動者達成一致意見,現場解決了勞動糾紛。
復雜問題協調多方解決
“勞動糾紛涉及面廣, 社區調解員貼近群眾,經常和轄區單位聯系, 利用轄區資源, 能夠多方協調。同時, ‘金牌調解室’ 積極爭取市、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的政策支持,為解決勞動糾紛做好政策解釋工作。” 桃花園社區 “金牌調解室”負責人阮永科介紹說。
轄區居民小朱在合肥某化工廠從事化學品裝運工作,其離開工作崗位一年多后, 身體皮膚發生潰爛,被醫生診斷為接觸性皮炎,屬于在化工廠工作期間所致的工傷,經鑒定為勞動功能障礙八級。
小朱以此要求原單位賠償20余萬元,但該化工廠并不認可此項訴求,小朱也不依不饒。 為此, 社區調解員在勞動者和企業之間反復做調解工作。 由于賠償金額較大、事件復雜,阮永科及時聯系了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一同對勞動者和企業宣講政策。阮永科還邀請廬陽區法院民庭的法官對事件進行分析, 將調解意見轉告給小朱和企業,并勸慰小朱應該提出適當賠償金額,避免因企業不服而陷入長久訴訟中。
最終,在社區調解員的多次勸慰、開導以及政策宣傳下, 小朱終于答應接受12萬元的賠償金, 為此事劃上圓滿的句號。
“要不是調解員多次的宣傳政策,耐心講解,我不會這么快得到賠償的。”小朱感激地說。
建立機制強化基礎
在桃花園社區 “金牌調解室”里,各種類型的勞動糾紛都能得到妥善解決,這要歸功于廬陽區人社部門重視基層仲裁工作以及社區平臺建設, 提升社區調解的影響力,推進勞動糾紛調解關口前移, 構筑解決勞動糾紛的第一道防線。
通過制度建設,桃花園社區強化基層調解員的崗位職責,并將履職情況與年終考核掛鉤, 提升了調解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加強培養兼職調解員,每年針對社區調解員開展2至3次業務培訓。
通過近兩年的實踐和創新, 桃花園社區逐步建立訴調、 律調、 裁調三種機制。
所謂訴調,即發生勞動人事糾紛時,桃花園社區邀請廬陽區法院法官進社區開展為民服務活動, 通過剖析案件、分析法理, 以專業的知識進行調解。所謂律調, 即開展“律師進社區” 活動, 律師來到“金牌調解室”, 與 “金牌調解室”工作人員一起,進行勞動人事法律法規宣傳及勞動糾紛調解。 所謂裁調, 即廬陽區勞動人事仲裁院在“金牌調解室” 設立流動仲裁庭,同時開展裁前調解工作。
通過上述三項機制形成的調解協議書,具有與法院判決書一樣的法律效力,大大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據了解,桃花園社區 “金牌調解室”成立兩年以來,已成功調解了14起勞動人事爭議糾紛; 兩年來,該社區未發生一起群體性突發事件,促進了社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