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員工實現工作和生活平衡?
“周末能成為自己的時間該多好阿!我很久沒有像同齡的女孩一樣,睡睡懶覺、逛逛商場、會會朋友、談談戀愛了!”
20多歲的李小姐抱怨道。她在一家港資企業作銷售經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雙休日很少能不加班。
“我前年結婚,每月車貸房貸要還,現在兒子剛一歲,奶粉、尿布、衣服、玩具、托兒費開銷一大堆,生活和工作兩副擔子,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都盼望退休了!”30出頭的張先生是一家IT企業的部門經理,同事開玩笑說他已經是“五子登科”,聽到這些,他卻一臉的無奈。
“我招聘的員工都比較優秀,平時的培訓工作也很到位,我們公司的薪酬待遇更是業內最高的,為什么員工的歸屬感、凝聚力還是不行,離職率還這么高呢?”40多歲的王女士是一家投資銀行的人力資源主管,自認為本職工作做得很充分了,但是對離職員工“工作與生活無法平衡”的反饋,她百思不得其解。
魚和熊掌:老難題有了新內涵
所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主要是指職業人士如何處理工作和生活的時間支配,或者說是關于優先次序和價值觀的問題。有學者還提出了和IQ、EQ并行的TQ(Time Quotient:時商)的觀點。
大家對卓別林30年代的一出電影《摩登時代》一定不陌生,他扮演的工人,整天和冷酷無情的機器競賽,分秒必爭,工作呆板重復、枯燥無味。電影里有血有肉的人和冰冷刻板的機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這就是典型的泰勒思想的科學管理理論,今天看來,這當然并不“科學”。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競爭日益加劇,職業人士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問題重新日漸凸現,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問題,對它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中國,隨著改革的深入、競爭日益激烈,人們也十分關注這一問題。據調查顯示:
(1)65%的中國人抱怨自己工作生活失衡。此外,韓國是最“失衡”的國家,高達92%,而情況最好的是荷蘭人,有57%的荷蘭人認為自己工作和生活是平衡的。
(2)26-35歲的人是中國壓力最大的群體,他們占據了中國工作和生活失衡人群的33%以上。而在這群人中又以男性最為突出,高達67%的26-35歲男性反映自己難以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同時,18-25歲的年輕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問題也令人堪憂,她們當中有70%左右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失衡。
(3)35%的中國人被來自家庭內部的壓力困擾,認為“照顧他人”是難以平衡生活與工作的重要原因。這表明,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和人口老齡化問題讓人們背負沉重的生活壓力。
(4)中國的女性將“工作和生活平衡”評為工作滿意度第1的重要方面,而男性則將之排到第4位,但是他們普遍對自己的現狀表示不滿。
其實,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一個交易:所得和所失進行的交易。因為平衡意味著選擇和取舍,并承擔相應的后果。那么,究竟是令人羨慕的工作重要?還是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重要?上述調查表明,很多人為了保持“平衡”而筋疲力盡,卻仍舊不得要領。怎樣才能在心里放一個蹺蹺板,保持好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成為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富翁呢?
這些問題決不僅僅是員工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說更為重要。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意識到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因為這關系到企業的“投入和產出”。“產出”是指引導和幫助員工做到“工作與生活平衡”,能夠提高生產力,促進企業發展;“投入”是指為員工創造“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條件,是一種非物質激勵,是人力資源的“全面薪酬”的一項重要內容。
那么,人力資源經理如何才能使員工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使企業適時適量地支付這項“隱性薪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