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非暴利說”引爭議
“銀行業暴利說法恐怕有些過分,銀行業系統今年依舊面臨著資本金不足的問題。”在昨日舉行的“貨幣政策及金融改革”中外記者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為“銀行業暴利”的說法正名。
從去年底開始,民生銀行行長洪崎的一句話,“有時候利潤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將“銀行暴利”這一話題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隨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杰表示,“銀行業的資本利潤率高于石油、煙草”,令銀行高利潤成為眾矢之的。
北京大學金融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呂隨啟認為,銀行業暴利是很尷尬的話題,在實體經濟“哀鴻遍野”的大背景下,銀行業依舊錄得高額利潤,說明整個經濟體系有些畸形。銀監會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商業銀行凈利潤為10412億元,銀行體系日均利潤高達28.5億元。
對于銀行高額利潤的來源,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是較高的存貸利差及中間業務收入。“整個體系的畸形主要是壟斷性政策帶來的,國內銀行存貸利差近3%,遠遠高于國外的1%。”呂隨啟解釋道。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中國的銀行業巨額利潤的確有不合理的地方,存貸利差相對較高,某些收費不透明,準入門檻高。
在“兩會”上,不少銀行高管否認銀行業存在暴利,認為目前銀行業的高利潤主要得益于資產規模的擴張,總體資產回報率并不高。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認為,銀行每年新增貸款7萬億元,銀行一年的利潤1萬億元,要按12.5%資本充足率,有8000億元補充資本金了,剩下的還有分紅和成本,大頭都給政府拿走了。
之所以對這一話題各有其辭,呂隨啟認為,監管層要求銀行留存更多的資本金防控風險,所以通過利差獲取高利潤補充資本金看起來很正常,但這些利潤需要從存款人和企業身上尋找平衡,而不是通過切實的經營得來的。所以尋找平衡點利潤很重要,一方面是將存貸利差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就是銀行把通過利差獲得的利潤降低些。
市場人士質疑,銀行究竟賺取多少利潤才不算暴利?多位銀行業高管并未給出充分的理由,目前監管層也沒有具體的數據來衡量。拿同樣暴利的煙草業比,有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煙草行業的利潤總額大概是在3000億-4000億元,銀行業則比其高出近三倍。